骄傲!海宁这所百年名校走出12位超牛校友!多人获国务院津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海宁一中这所百年名校收获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今天我们要介绍12位校友他们中有药物研究专家、“棉花教授”、国家光学工程专家、造船专家、无线电专家……一起来看看在各

骄傲!海宁这所百年名校走出12位超牛校友!多人获国务院津贴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

  

海宁一中

  

这所百年名校收获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今天我们要介绍12位校友

  

他们中有

  

药物研究专家、“棉花教授”、

  

国家光学工程专家、

  

造船专家、无线电专家

  

……

  

  

一起来看看

  

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他们中

  

有没有你认识的?

  

宣利江:让2000万+患者受益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中药国际化、标准化研究中,有这样一位药物研究专家,他从18岁进入大学起至今,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新药创制和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开发。

  

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是他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成功案例,目前进入全国5000多家医院,累计销售突破250亿元,惠及2000万以上患者,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中药现代化示范工程。

  

他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突出贡献者)、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中国药学发展奖等,他是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就是被称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研究典范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海宁一中1985届高中校友宣利江。1967年9月出生于狮岭乡的宣利江,在狮岭中心学校毕业后,进入海宁一中就读高中。

  

宣利江1990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本科毕业,199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其后在日本九州大学药学部生药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为博士生导师、课题研究组长。

  

宣利江和他的团队,用中国药物研制专家的执着,本着继承传统中药精髓,实现从传统临床经验到现代循证依据跨越的研究理念,践行了新药梦想。面对成绩,宣利江说,患者的好评更让人有成就感。“一个药物研究工作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研制的药可以帮助到病患”。

  

2018年1月4日,宣利江给母校的学子写下寄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沈憧棐:自主研发产品引起国际轰动

  

  

1989年7月,沈憧棐以全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从海宁一中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清华大学读硕士期间,考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2001年获得该校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先在一家大型企业工作,主管半导体光电器件和芯片的研发和生产。随后去了硅谷一家刚创办的小公司。后来,在投资人的建议下,沈憧棐和朋友回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一方面投资人认为国内缺乏我们的技术,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中国的高速经济发展。”

  

刚到北京创业不久,合伙人因家庭原因回到美国,公司被迫关门。面临留在中国和返回美国两种选择,沈憧棐有些犹豫,最后他还是决定坚持初衷,“把事情做下去。”

  

2008年,沈憧棐在上海漕河泾国家级开发区创办“巨哥电子”。他要在中国这片充满梦想的土地上,深耕红外热成像领域,致力于通过核心技术降低成本,将红外热成像技术推向工业、民用乃至消费市场。

  

重新创业,诸多挑战交错而来,好在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巨哥电子”有惊无险地度过了最困难时期,2013年,公司采用自主研发探测器生产的手持热成像仪,首次定价低于1000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家将产品做到低于1000美元的企业,在参加美国行业展览时引起不小轰动。

  

一般工业用的热像仪价格都在数万元,而沈憧棐在2018年率先推出了消费级手机热成像相机C1,价格仅1998元。产品一经推出,立即获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2018年12月20日,沈憧棐为母校学子写下深情寄语:有理想,要行动,能坚持。

  

祝水金:被称为浙大“棉花教授”

  

  

祝水金,1962年在海宁伊桥出生,1974年8月至1978年7月在海宁一中先后就读初、高中,1978年考进浙江大学就读种子专业之后便与农业结缘,从本科到博士,从学生到老师,现任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他既培育棉花又培养人才。

  

时常和农民打交道的祝水金,一年除了在校教学时间外大约有两个月的时间待在农田,真正做一个“脚踩大地的实践者”。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祝水金及其主持的课题组近年育成棉花新品种21个,累计推广3449.59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0.3亿元,被棉农戏称为浙大“棉花教授”。

  

祝水金不仅培育棉花,还培养生物育种的人才。他曾被浙江大学评为“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浙江大学第九届“三育人标兵”。2018年他获得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等。

  

他作为农学院分管研究生教学的副院长,创新了以全英文课程为支撑、以社会实践和平台课程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以质量为导向的培养新模式,全面提升了学院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

  

同时,祝水金还针对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的特点,全面修订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增设学科前沿课程和特色课程,引导学生学农爱农,开创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农科教学典范。他编写的《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和《遗传学实验指导》等多部规划教材已被国内多家农业院校所采用。

  

他曾回到母校海宁一中,向学生们讲述自己求学与科研的经历,激励学子,要珍惜机遇,传承母校精神,寄语海宁学子: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未来!

  

郭纪鸿:设计了近20项大型工程项目

  

  

郭纪鸿出生于1966年,1978年起在海宁一中求学,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学业。19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入同济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深造。工作之后依然继续深造,1996年进入浙江大学建筑系攻读,1999年获硕士学位,2002年起至加拿大Montreal大学建筑系攻读博士学位,6年后学成回国。

  

郭纪鸿作为项目总设计师和主要设计人,前后完成了近二十项大型工程项目,比较重要的有宁波中山路商业步行街区、杭州滨江区区政府大楼、杭州滨江区中心6平方公里修规及2.5平方公里城市设计、东方汽轮机厂整体搬迁工程、杭州华丰新世纪商业金融广场、万科海宁大都会等,这些项目在建筑规划设计界以及当地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多次获得省部级的设计奖项。

  

无论是什么样的设计,郭纪鸿都充分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放在首位。在杭州滨江区区政府大楼设计之初,许多人都力主要把政府大楼打造成地标性建筑,近可俯瞰钱塘江,远可眺望杭州老城。

  

但是郭纪鸿力排众议,主张把区政府大楼打造成亲民建筑。这种设计最终被采纳,2000年使用的滨江区人民政府主体建筑仅为6层,四合院的布局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政府区域不设围墙,以公园方式向市民开放。

  

“至少在交付时,建筑的规划设计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郭纪鸿说。为此,他硬生生地把自己一次次逼入绝境。除了让委托方认可外,建筑还要经得起群众的评价、时代的考验,同时也要尽可能地表达他个性的思想。

  

去年,郭纪鸿在中国联合工程公司办公室内为母校学子写下了寄语:“努力学习,自强不息。”

  

曹欣玉:他的团队为国家创益近百亿

  

  

一个人,带领一支团队研究水煤浆技术,开发的工业窑炉在全国各地使用。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他的团队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近100亿元,节油8000万吨。他,就是国家著名水煤浆技术研究专家曹欣玉,海宁一中1956届初中校友。

  

1939年,曹欣玉出生于硖石,1953年至1956年间,在海宁一中就读,后于浙江大学攻读热能和动能装置本科及燃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曹欣玉留任浙江大学,从事热能工程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教学工作,并开展煤的高效洁净燃烧、燃料燃烧理论及水煤浆的研究。

  

曹欣玉介绍,上世纪80年代,鉴于我国石油资源短缺,产量低,依赖进口,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于是国家决定研发水煤浆代油技术。浙江大学能源研究所团队组建了专门的团队研发水煤浆技术,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研制出了水煤浆。而第一台水煤浆专用锅炉就是由曹欣玉设计的。

  

第一台电厂40吨锅炉,煤雾化、喷嘴磨损是难题,此项技术一开始就被许多专家否定。曹欣玉整天整夜地“钉”在现场,一次次地试验,一次次地分析数据,最终成功让原来只能工作8小时的喷嘴,提高到连续工作2000小时,使用效率超过99%。

  

曹欣玉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三十余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国家科技术进步奖三项、国家攻关重大表彰奖两项、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一等奖两项、省部级一、二等奖四项。“自己一辈子就做能源开发利用,能将自己所学用于国家,此生已是万幸。”这位国家著名的水煤浆技术专家,把荣誉看得很淡。

  

2017年5月15日,曹欣玉为海宁一中学子写下寄语:刻苦学习,求真创新。

  

白剑:研制皮卫星“天眼”拍摄地球影像

  

  

人造卫星大家都知道,但你知道皮卫星吗?皮卫星是以微型机电系统(MEMS)技术为核心,重量为公斤级的微小卫星。由于质量很轻等优势,被航天科技界称为紧急状态下的“突击队”。

  

2010年9月22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十一号”送入太空,并同时搭载发射了两颗完全由浙江大学自主研制的“皮星一号A”卫星。

  

皮卫星凝聚着浙江大学科研团队的心血,其中一位就是海宁一中1982届初中校友白剑教授。10个光景载荷镜头就是白剑带领他的团队制造出来的。

  

1967年1月出生于硖石的白剑,是海宁一中1982届初中校友。在浙江大学就读本科、硕士、博士,毕业之后在浙江大学光电与科学仪器工程学系任教,开启了光学研究之路。

  

2015年9月20日7时零1分,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浙江大学自主研制的两颗皮卫星“皮星二号”与另外的18颗卫星一起准确入轨。白剑制造的皮星二号光学镜头,就象忠实的信使,即时向中国传来清晰的信息。

  

作为国家光学工程专家,白剑做的远不止这些。他现在做的还有光学镜的检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科学工作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不断创新,从跟随者到并行者到领跑者,为国家伟大复兴奉献全部的智慧,这是每一名中国科学家的使命。”

  

白剑在海宁一中求学的时间不长,但一中的时光让他难以忘怀。白剑寄语母校学子:为中华民族复兴努力学习!

  

张建中:产品装进神舟飞船和人造卫星

  

  

张建中,1945年出生于海宁,1960年从海宁一中(时为海宁第一初级中学)初中部毕业后,在海宁中学求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开始在国防科工委所属1418研究所(现名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8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他是该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张建中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成功做到了对天然气的“阴极保护”。最初他们对可燃气体的性能、气体燃烧器和燃烧系统都是一无所知。从1974年起从头学起,历时近四年。张建中是从3瓦级温差发电器着手研制,历经艰难,最终成功突破,这对天然气输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建中回忆,当时试验地点选在四川省成都市与仁寿县交界处的二峨山,海拔838米。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天气寒冷,张建中带着同事一起四人,靠着白酒和炒黄豆在山上住了一个星期。安装发电器、稳定运行、测试,最终试验是成功的,证明了燃气温差发电器可用于输气管道的阴极保护。

  

之后受国家委派,张建中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现改名为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物理系应用物理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回国后,他进行了温差发电器的可靠性研究,并从1985年起,从事温差电致冷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

  

张建中负责过温差电致冷组件组装生产线的管理、担任过温差电制冷应用产品研发的课题组长。在此期间完成了多项军用电子元器件新品的研发任务,有多个产品成功地应用到我国发射的人造卫星上、也有的应用在神舟系列飞船工程上。

  

“我在海宁一中初中时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立志为国家科学事业奋斗一生。”2017年3月6日,张建中给母校海宁一中学子的寄语是:“兴趣和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周执平:毕生追逐“造船梦”

  

  

海宁一中1954届校友、造船专家周执平在海宁一中毕业后,就去了上海高桥中学读书,在乘船沿黄浦江东去高桥古镇的途中遇到的宏伟、庞大的海上建筑物大型货船、客轮激起了他的“造船梦”。

  

于是,周执平高考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选择了当时尖端学科船舶制造专业,开始了造船之路。

  

周执平作为我国第一艘吨级出口货船的船体建造技术主管,与708所船舶设计师和工人师傅一起,日以继夜,就在两年内完成了设计、建造、试航、交船。

  

在试航测试结果,技术性能、经济指标都达到设计要求,这艘船与同期国际上同类船舶相比,一流质量、优良性能,按期、按质、按合同要求交船,得到船东的赞赏。从此,我国各地船厂开启了船舶出口高潮,欧美国家船东订单纷至沓来。

  

几十年来,周执平把心血都凝聚在造船事业上,这其中包括2005年,江苏太平洋造船集团(太平洋重工)所属的宁波浙江造船公司为德国船东奥特曼运输公司建造4+4艘批量4250TEU集装箱货船。后来,该项目荣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其中,作为该船下水工程总师的他提出的一个方案为浙船公司节省三四百万元的基建投资费用。

  

对海宁莘莘学子,他寄语:“自尊而不轻人,自信而不自满,独立而不孤立。学子乃知,不闻不识。奢而懒者贫,俭而勤者富。”

  

郑祖明:深耕国家仪器仪表事业的引领者

  

  

海宁市第一中学1963届高中校友郑祖明怀着科技兴国的梦想,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进入清华自动化控制系,毕业后进入被称为中国仪器仪表鼻祖的大华仪表厂,开启了他为中国仪表事业发展的奋斗历程。

  

之后,郑祖明参加了国防科委所立项的彩色图形显示器试制工作,经过与项目团队历年的试制及装置的整体联调,最终圆满实现了实时观看、监察、控制和指挥所需的功能。

  

该设备成功地配套使用在我国“远望一号”测量船和北京导弹发射指挥控制中心的设备上,为实现国防现代化做出了贡献,该项目荣获国防科委科技三等奖。

  

在行业内做出成绩后,郑祖明逐渐走上管理岗位,站在更高的位置,给整个行业带来变化。在郑祖明担任大华仪表厂厂长时,经过全厂上下齐心的努力下,大华仪表厂自1983年起,连续三年被机械工业部评为经济效益优秀单位。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起始之年,郑祖明担任了上海仪表(集团)公司理事长、总经理,为了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创造上海仪表的品牌,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管理举措,引进外资,与法国合资的上海浦江爱纳迪斯仪表公司就落户于此。

  

而当他上任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后,他又主动承担起国企的使命,勇于对标世界先进企业,力求企业的快速发展。与公司领导班子一起促进日本千野、法国法码通、美国西屋公司与公司的合资合作。同时,不断加强对已引进国外的24项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消化、吸收,实现产品技术提速10年的发展成果,进一步奠定公司在国内检测仪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并带动了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快速发展。

  

对于高中母校,他满怀深情。“海宁一中是我梦系魂绕的母校,在一中完成的学业,是我大学深造的扎实基础。”郑祖明说,对老师们的教育和关切都铭记心间、永不忘怀。”

  

2019年,郑祖明为海宁一中写下寄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青年。”

  

王周林:以匠心精神坚守实体经济

  

  

王周林,1958年1月出生于海宁双山,1973年8月至1975年7月在海宁一中高中就读。高中毕业后,先在双山公社农田测绘队工作,1977年起先后在双山公社橡胶修制品厂任炼胶工、统计员;更名为海宁橡塑制品厂后,1984年起任厂长。其后该厂升级为海宁橡塑实业公司、海宁橡塑实业总公司和海宁海橡集团有限公司,他先后任经理、总经理和董事长。

  

上世纪90年代前后,各地发生了沸沸扬扬的火烧温州劣质皮鞋事件。而在这期间,海橡做的就是科研创新出质量。公司合作开发的“橡塑合金磨花革片材”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嘉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跨入了海宁市明星企业、兴海工程重点企业的行列。经过1993年的股份制改造,作为首批市批集团企业于1996年改制跨入了集团公司。温州的品牌企业,他们最信任的鞋底材料就是我们的“海橡”!

  

2000年销售进入了亿元企业的海橡集团没有半分懈怠之心。为寻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公司作出了“年产200万片仿革大片技改投入”的决定,于2000年投资3000万元引进国际先进的硫化和印刷生产线,并外聘了相应的技术人员。创新之路总是艰难相随,但王周林不畏困难,一定要将仿革大片做好做强。这样,“海橡”产品走出了国门,成为各类底材国际销量第一。

  

2013年底,海橡集团成立了浙江晶美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即现在的浙江海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高级弹性地板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匠心铸就的海象产品迅速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打开市场。海象新材料的产品深受国内外客户的青睐,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

  

2016年2月29日,王周林寄语母校学子:“梦想、执着、勤奋、自信”。

  

岳保良:愿得此身长报国

  

  

岳保良,1931年11月出生于海宁硖石,1944年8月进入海宁一中读书,1947年7月他从陈其庆校长手中接过了毕业第一名的证书。他“愿得此身长报国”,将全部的心血付与国家,推动了国家电力事业的发展。

  

1950年7月,岳保良从上海高级机械学校电机技术科电力组毕业,分配在吉林丰满发电厂做电气运行工作。那是日本人设计,建在松花江上的大型水电厂。岳保良紧跟老工人,向日本技术专家操作工学习技术,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从运行厂内机到主机并网,掌控辽吉黑大电网的运行,将中国人的电力命运掌握在国人手上。

  

1950年10月,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电力是前线不可缺少的动力,岳保良的工作是使丰满电站顺利运行,以使电力源源不断供给东北三省,远送津京。在国家面对危难时,他在白山黑水间,在深山峡谷中,一干就是四年。

  

1954年,因工作需要,岳保良被调到东电吉林设计室(省电力设计院前身)。国家要求第一代电力人不再照套照搬国外技术,走自主设计的道路。岳保良与工人共同努力,建成了新的铁塔成功送电,还编写了铁塔制图手册,并于1970年选送北京电力总部,用以编制电力防护规程。

  

1996年他来到深圳,作为南山电厂的工程师,他既要保证增发电量输出,又要保证电网电量接入。他通过终于实现只更换导线,不改变杆塔基础结构的最佳方案。工程送电后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得到广东省网局优秀工程奖励。

  

岳保良从事电力设计60年,经手70多个工程,足迹遍布白山黑水、大江南北,做到设计一个比一个新,工程一个比一个安全。

  

2010年,年近八旬的岳保良在深圳供电设计院退休后,被深圳的电力开发设计院聘为总工程师。这位八旬电力工程大师,一边研究,一边试点,在堪江、曲靖工程中应用复合材料杆成功解决山区运输、海边抗风和防雷防污等问题。

  

2018年,岳保良回到阔别七十一年的海宁一中校园。在学校陈列室中,他认真观看一中百年历史,看到陈其庆校长以及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校园照片时,老人家感慨万千。他寄语母校学子:“勤奋坚定以立志成才,以引领时代”。

  

胡树樑:国防军工事业的天线专家

  

  

胡树樑,1941年8月出生于海宁,1954年8月—1957年7月在海宁一中初中就学。从海宁一中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嘉兴一中。1960年8月,胡树樑被选送进了解放军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西军电)就读天线与电波传播本科专业。

  

毕业后,胡树樑被分配到四机部二十二研究所(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工作。从无人处开辟新路,从空白处创造成绩,这是国防军工人的不二选择。

  

2019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某项目,胡树樑团队承担了从试样到列装的全部天线任务,前后近30年,项目组换了几代人。“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正是一大批像胡树樑这样的军工人,咬紧牙关,不计付出,不问功名,才使国防事业不断创造奇迹。

  

但有一息,不忘使命。2001年9月胡树樑在二十二所退休后,被返聘或被聘用为天线工程继续出力。他也曾被聘到河南机专(现在的河南工学院)授课五年,培养的几十名学生继续干着胡树樑一生牵挂的天线设计工作。

  

胡树樑所在天线研究部几十年来完成了好几十项国家任务,设计过好几百付各种各样的天线。先后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还有许多其他奖项。他们的天线遍布全国大陆各省区和南极北极考察站,也架到了非洲大陆,拉丁美洲和东南亚。

  

有人曾说从太平洋向西看祖国大陆上许多天线是二十二所的。这是胡树樑的骄傲,也是所有天线人的骄傲!

  

“望我家乡,家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对于海宁及自己的初中母校海宁一中,胡树樑满怀深情。他把自己珍藏的海宁一中、嘉兴一中的学生证,以及解放军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等18项珍藏的见证历史的物品捐献给了海宁一中,以此表达对母校的深情及对后来学子的殷殷期望。

  

胡树樑寄语母校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择一事,终一生”

  

在这12位校友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愿他们的事迹

  

也能够激励正在奋斗的你

  

猛进如潮!

  

百年一中,光华流转

  

你曾在海宁一中读过书吗?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

  

记者:刘芳璐、朱晓迪

  

实习生:朱佳丽

  

通讯员:钱春良、周亚利

  

编辑:杨馨蕾

  

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落户咨询2
最新资讯
落户咨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