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5年7月,中央首次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成为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里程碑。5年来,中国科协深入领会左边习近平右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战略部署,扎实推进科协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为深入贯彻落实左边习近平右边总书记对群团组织和群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5周年之际,“科协改革进行时”推出“落实群团会议精神”特别栏目,重温总书记要求,生动展现近年来包括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在内的科协系统改革创新实践,强化新时代科技群团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
亮
点
导
读
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宁波市科协积极谋划沪甬人才对接相关规划和制度,吸引高端人才项目集聚,推进沪甬人才合作交流,为打造浙沪合作示范区、建设智能经济新区提供科协智慧力量。
一
背景
左边习近平右边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提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强和深化沪甬科技人才合作交流,既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题中之意,也是两地区域发展战略协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其城市功能和地位无可替代,宁波主动融入上海、配套上海、服务上海,全面接轨上海新一轮发展规划,学习上海发展理念和成功经验,实现协同、融合、共赢发展。宁波强化合作共建,努力打造长三角协同创新战略高地,主动参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依托浙沪合作示范区建设,率先构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合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
二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谋划相关规划和制度,做好“对接”文章
一是强化“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兴人才就是兴宁波”的思想观念,充分利用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设立的战略优势,先行先试、打破常规,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绩效导向来谋划推进科技和人才接轨上海工作。
二是与上海市相关智库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研究吃透上海及周边城市的相关科技人才政策、规章制度,梳理宁波市与上海市在科技人才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清单,并提出改革创新方案,及时优化调整。
三是每年梳理一批宁波企业亟待攻关的科技项目,让宁波制造业插上科学的翅膀,链条式引进世界先进的科创业态、建筑形态。四是开展上海市非核心功能疏解专题研究,提出宁波承接服务上海非核心功能的主攻方向、实施路径、阶段性工作重点和相关配套政策。注重学习昆山经验,加强与上海自贸区的合作交流,复制和推广一批制度创新和改革经验。
(二)吸引高端人才项目集聚,建好“吸铁磁”
一是建立院士产业经济决策咨询制度,邀请上海院士及其团队与我市企事业单位进行对接,搭建高层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开展甬籍科技专家智力回归工程,吸引和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学会人才智力和组织网络优势,为宁波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持的服务平台。
二是畅通柔性引进政策渠道,大力实施“双休人才”“海外工程师”“域外专家”等计划,建立健全项目制、兼职制等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搭建活动引才、平台引才、感情引才相结合的引才载体,深化与上海欧美同学会、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等相关机构、平台的合作关系。深入挖掘上海高层次人才(原籍为宁波的企业家、文化学者、政府官员、社会精英等)与宁波之间的文化纽带,形成独特的文旅项目或者研学旅行项目。
三是推进党政人才培养与上海全面对接,加强干部的互派挂职交流。宁波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到上海学习挂职,学习先进经验。邀请上海方选派干部到宁波指导工作,为我们传授先进理念,更好地推进新区发展。在举办人才交流洽谈会、技术项目洽谈会、招聘引进人才等方面加强合作。
(三)建设科技创新小镇、科技合作园等创新载体,做好“科创人才”文章
一是支持建设科技创新小镇、科技合作园等创新载体。按照“差异化定位、标准化打造、星级化服务”的导向,布局特色产业园、特色小镇、众创空间和创业创新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协调,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广泛吸纳上海智力资源为宁波自主创新服务。与张江科学城在科创人才、载体共建形成合作,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杭州湾新区、前湾新区、宁波高新区在对接张江科学城中“打头阵”,合作共建科创载体,积极承接科创成果,加快推进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科技创新策源地。
二是深入实施以联建一批产业园、布局一批“孵化器+加速器”等人才接轨上海专项行动,不断增强对上海技术、人才和上海大院名校等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借助上海的教育科研优势,共同引进建设几个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实验室。举办创新驱动院地合作交流活动,鼓励宁波企业与上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联系,建立长期经济技术合作,进行技术研究开发。
三是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研发基地。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以产业自主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手段的紧密型技术开发机构。制定支持和鼓励产学研合作的优惠政策,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双边、多边技术合作机制。2018年引进建成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
三
对策建议
宁波要紧紧抓住建设浙沪合作示范区的机遇,以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学习借鉴其他城市成功经验,全力承接上海科技和人才溢出。
(一)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做好“承接”文章
一是以前湾新区为核心,共同促进科技、教育、医疗服务的区域合作和大市场开发A,在规模、标准、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促进上海和宁波在科技研发、教育水平和医疗科技的系统提升。大力支持院校与政府、企业围绕智能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共建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大力支持大院大所建设一批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示范工程。
二是在宁波设立分校与研究中心,实现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建设离岸科技孵化器、联合实验室等,打造高科技龙头企业。与上海的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多形式的技术研发战略联盟,将宁波建设成为沪甬合作的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产品中试基地。宁波要对张江科创资源做到如数家珍,有效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积极承接创新药物等研发成果产业化。
三是支持在沪高校、科研院所与宁波共建一流学科、一流科研平台(如与宁波大学等高校战略合作,打造国际一流的理工学科、前沿技术合作研究)。加强宁波高校与上海重点高校的校际合作,上海重点高校每年划出一定数量的博士生招生指标用于定向培养宁波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建好公共服务平台,筛选一批大院名校、行业骨干龙头企业、领军型人才企业等,布局建设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
(二)促进高层次人才交流和高效使用,造好“催化剂”
一是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建立健全涵盖技术、人才、知识产权等各要素统一市场以及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政策。加强沪甬就业服务工作,促进两地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平台或人才市场联系基地。探索建立重点产业高端人才资源库、评委专家库、博士后工作站,资源共享。
二是成立沪甬人才合作协调组织,面向上海建立宁波人才需求信息库。在上海适时召开项目与人才对接洽谈会,着力推进沪甬人才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充分利用宁波的产业化优势和上海的院所及人才优势,加快实现沪甬人才资源、研发资源、服务资源等的融合互动互促,使两地成为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创新地,吸引海内外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
三是积极探索沪甬“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强两地政企院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共同开展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院士工作站、大企业研发中心合作,促进人才共育、资源共用、成果共享。建立科研开发战略联盟,弥补研发能力不足,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提高技术竞争力。
(三)建立沪甬人才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创新圈”
一是充分挖掘、积聚和组合国内外资源,构建各个平台之间的紧密联系。建立基础研究之间、基础研究与产业化需求之间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联系沟通的纽带,促进知识、信息、人员、资源的充分流动和创新思维的激发,更可构建沪甬共有、优势突出、吸引全球高科技研发机构和顶尖人才的新型科技平台。运用科协、学会人力资源与优势企业对接,搭建产学研合作、技术难题攻关和科技交流平台等多种富有科技特色的创新驱动服务体系。
二是促进两地科技合作的高端化、规模化。注重原创技术开发、基础性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高级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采取项目合作或联合开发方式开展对外合作、申报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联合招商,建设沪甬共有的特色人才基地,发展面向全球、服务于长三角大产业圈、辐射内地及海外的新型金融、信息、中介等高科技服务机构,对内对外以一个高度融合的整体形象开展前沿领域创新,营造与国际接轨的有利于高端创新活动的生态环境。
三是积极培育两地高度融合的创新文化。通过科协等对口部门合作和两地甬商合作,扶持沪甬具有共同目标的各类科技社团和民间活动,将松散的民间科技力量聚集在大平台大项目周围,联合举办职业培训、青年创业竞赛、青少年科技竞赛、科技博览会等活动,将创新意识深植人心,将创新化作自觉行动。长期坚持与上海科技人员的联络联谊,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联络服务机制。培育个性化与小众化的创客文化,高度融合的创新文化是使沪甬科技合作一体化政策、制度、平台、项目等顶层设计在基层落地的最佳通道。(编辑李阳阳)
来源:中国科协改革工作办公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