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
正应了《天下无贼》里葛大爷的这句台词,如今,一场日趋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正在各个城市间打响!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来,以南京、武汉、成都等为代表的二线城市,使出各种引进人才“大招”:低门槛落户、买房打折、租房补贴等。
城市“抢人”大战不断上演
近日,西安、青岛等地的敞开落户政策再次将人才争夺战推向白热化。1西安敞开落户引发“户籍风暴”
今年1月,西安为了招揽人才就放出了大招——全市一律实行学历落户只凭两证(身份证、毕业证)。这样的户籍新政也在不断升级。
3月22日至24日,2018年度西安春季赴京高端人才引进推介活动上,西安市公安局再抛重磅,“即日起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大西安”。
效果惊人!
据统计,仅一天迁入落户人口就达到创纪录的8050人。其中,一位女博士落户西安,民警专人专车接送10分钟搞定。
2青岛全面取消购房面积、纳税等落户限制近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消息,山东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提出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青岛市要全面取消购房面积、投资纳税等落户限制。
北上广深4大一线城市户籍政策松动随着很多城市对大学生落户政策的宽松化,过去对户籍管理非常严格的京沪也在松动。上海:3月26日,上海公布《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向13个领域的全球人才给予“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优惠条件,高峰人才及其家属、核心团队成员及其家属可以直接办理上海户籍。北京:北京此前公布的《关于优化人才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指出,引进人才无产权房屋的,可在聘用单位的集体户或聘用单位所在区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的集体户办理落户。引进人才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由于在京集体户买房后可以将户口迁移到住房名下,这对于一些人才来说,取得北京户籍有了新的渠道。广州、深圳:广州、深圳的户籍政策早已放得很开,目前则是进一步放开。
此前,广州印发文件称,5年内将投入约15亿,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创新创业、资助补贴等方面的优渥待遇。
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分为“杰出专家”“优秀专家”“青年后备人才”三个层次,以“高精尖缺”为导向。
开出的条件也极具含金量:
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补贴或10年免租的人才公寓,其中在广州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顶尖人才可获1000万元住房补贴或入住20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
在穗全职工作满10年、贡献突出并取得广州市户籍的还可无偿获赠所租住房最高1亿元的综合资助。
2016年深圳出台的《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提出,35岁以下,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专科以上学历人员,50岁以下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者,45岁以下的在世界技能大赛和国家级一、二类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人员,和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者等,都可以迁入深圳户籍。随后深圳甚至出台了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几万元不等的房租补贴等优厚政策。
2018年1月,深圳出台《深圳市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强调,符合条件的来深创业的外籍华人可直接申请5年有效的居留许可。获得世界知名大学学士学位及以上的应届外籍毕业生,可直接申请外籍人才来华工作许可。
人才成大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储备资源
一个城市要发展,此前多认为最重要的是企业,因为企业的进驻可以提供就业、GDP数据以及上缴税收,所以之前各大城市竞争主要聚焦在招商引资的政策上,包括给政策、改善营商环境等。当然,现如今企业以及给企业提供好的营商环境,对一个城市的发展依然十分重要,只不过人才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在近年日益被拔高。人才的重要性在于,首先对于大城市而言,需要将人才作为城市今后发展的战略性储备资源,不断做大做强人才增量。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此前引进企业吸纳就业的模式被改变,因为人才能够创造出企业,从而带动就业和增加GDP数据、财税收入。此外,人才对于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举足轻重。实际上,不管是超级大城市,还是其他一线城市或热点二线城市,对于人才都应该持包容态度。以户籍制度为例,作为一项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虽然改革难以一蹴而就,但应逐渐放宽落户限制。这一点,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在放开,未来也不应该有哪一个是“特例”。这也符合国家发改委今年3月中旬发布的《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要求今年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2018年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其中,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要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大城市要放低落户门槛,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区分城区、新区和所辖市县,制定差别化落户条件;同时,探索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换言之,要通过差异化政策,不断推动大城市放开落户。
乐居综合整理,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
【郑州人都在关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