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胥会云邹臻杰编辑:小图
上海明确表示,要让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成为一个政策最优惠、制度最创新的区域。
8月30日,上海市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最新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下称“50条”)。实施期限从2019年9月1日起,有效期至2023年8月31日。
接下来,从上海事权出发制定的“50条”,将配合中央赋予临港新片区的开放制度和专门政策,努力将新片区打造成“要素资源最集聚、体制功能最完善、市场主体最活跃”的经济增长极。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主任陈寅说,“我们就是要使得新片区能够长期成为全市政策资源最优惠的区域,使更多的人才、更多的项目能够进入新片区。”
超1/3的政策与人才发展相关
在最为市场关注的人才政策中,“50条”提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缩短新片区“居转户”年限。
对符合一定工作年限并承诺落户后继续在新片区工作2年以上的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5年。其中,对符合新片区重点产业布局的用人单位的核心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3年。
实行居住证专项左边加分右边政策:对上海市居住证持证人在新片区工作并居住的,可予以专项左边加分右边,即每满1年积2分,满3年后开始计入总积分,最高分值为20分;拓宽技能人才引进通道。在国家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认定范围内,聚焦新片区重点产业布局,制定技能人才引进目录。
人才积分究竟有什么大作用?“积分可以享受子女就学、社会保险、公租房等公共待遇,后对于人才各民生事项申请意义巨大。”上海某区人才服务中心一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50条”中有超过1/3的政策与人才发展相关,可见在打造人才高地方面,临港新片区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记者从上海市人社局方面了解到,此次发布的人才发展环境部分是人社局集合了多个部门综合意见所制定的;其制定逻辑也基本符合临港未来的发展规划与路径。
《若干意见》提出,一方面“打造更具吸引力人才发展环境”下的12条内容将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另一方面,“加大对人才的住房保障力度”下的6项内容则坚持职住平衡,针对多层次住房需求,建立以市场供应为主、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区域性住房体系。
如何体现政策最优惠?
除了对专业人才发展的相关政策之外,“50条”还聚焦管理权限、财税金融、规划土地、产业发展、住房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极具竞争力的政策措施。”
在加大住房保障方面,提出“定向微调新片区住房限购政策”。按照区域发展和产业导向,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非上海市户籍人才,购房资格由居民家庭调整为个人,可购买新片区普通商品房一套。缩短非上海市户籍人才在新片区购房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金的年限,将自购房之日前连续缴纳满5年及以上,调整为连续缴纳满3年及以上。
与此同时,第36、37条还提到要“符合购房条件、在新片区稳定就业且稳定居住的常住人口,可在新片区优先选房购房”、“控制限价商品房供应量加大人才公寓供给力度,将部分限价商品房在房源性质不变的情况下,转为人才公寓使用。”
“该政策本身就是在区域产城融合的基础上,对于区域内产业人群的定性化保障,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炒房行为的发生。”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加大人才公寓供给可以对人才产生更大吸聚力,尤其是在临港新片区以高端制造业、前沿科技为重点的领域,更会起到明显效果。
而在“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中,“50条”提出按照“地方财力留用、市区专项扶持”的原则,五年内新片区产生的地方收入全部用于新片区;建立新片区专项发展资金,5年总计出资不少于1000亿元,统筹用于新片区内各类产业扶持、创新创业支持、人才引进培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等。
在规划土地政策方面,“50条”提出对新片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市级单列,与减量化指标脱钩;提高新片区工业、研发用地容积率。对符合新片区产业功能的项目,容积率可进一步提高。对存量工业、研发用地提高容积率的,根据持有比例,经新片区管理机构决策,可减免增容土地出让价款。
上海首次提出“政策从优”
在现有的优惠政策之上,临港新片区要成为政策最优惠区域,还有一个“杀手锏”——“政策从优”原则。
“50条”中提出,今后上海市出台的政策,对企业和人才的支持力度优于“50条”相关规定的,临港新片区按照“政策从优”原则,普遍适用。
此外,支持新片区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原则上,重大改革举措优先在新片区试点,而在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方面,也提出推动重大项目和平台向新片区集聚。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重点项目优先在新片区布局。
上海市市政府副秘书长、发改委主任马春雷表示,“政策从优”的原则,是第一次出现在上海制定的相关政策中,也是政策制定的一个创新。这实际上释放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一是稳定政策预期,二是政策可以不断创新。
“这是一条前瞻性的政策。”马春雷解释说,不管是企业还是人才,最怕的就是政策不可预期。“政策从优”实际上就能够有效增强市场信心,利于企业和人才的长远决策。
此外,上海其他区域、其他行业的改革创新不断加快,有了“政策从优”,就确保了上海新出台的政策都可以新片区使用,使得新片区的政策可以不断动态完善调整。由此一来,“新片区就始终能够保持政策的鲜活度和吸引力。”马春雷说。
覆盖873平方公里
为了发展临港,2012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临港地区建立“双特机制”(特别机制、特殊政策),并在2013年2月发布“临港30条”,其中包括工业用地的弹性出让、低价位的双定双限房、居住证专项左边加分右边……
2016年8月,上海再度加码,推出了“双特”2.0版——《关于深化完善“双特”政策支持临港地区新一轮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期限为2016年~2018年。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临港基本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化滨海新城,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
陈寅说,相较此前的两轮“双特”,此次新片区的“50条”覆盖范围更广,从原来的临港地区到了目前873平方公里的临港新片区。且支持力度更大,实现了许多核心理念的突破。比如,人才政策就提出了12条,且优秀外籍毕业生直接到新片区来工作的话,学历要求进一步从硕士扩大到了本科。
陈寅表示,临港新片区是要在此前自贸试验区探索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一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园区进行探索和实践。“我相信这次如果上海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把这个总体方案落实好的话,我们一定会把上海未来代表国家面向国际的竞争能力实现提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