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Wind资讯
近年,各地人才争夺战不断升级。一线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吸引高端人才,不少二三线城市也在住房、户口、创业扶持等方面推出政策优惠,吸引人才扎根。
4月20日本科生在呼和浩特可半价买房消息被媒体纷纷报道,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呼和浩特市大学毕业生安居工程(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前两日就已经公开下发。全文共16条,其中提及,具有普通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往届毕业生(往届3年及以内),可半价买房。
文件指出,大学毕业生住宅平均销售价格按照项目所在区域市场价格的50%确定,产权交易涉及相关税费按规定由建设单位和购房者分别承担,5年内不得上市交易。市场价格每年调整一次,由辖区政府提出,经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后执行。采取按揭或公积金贷款的,首付比例最低可按20%支付。
抢人才大战并未停息
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旺盛活力源泉。在这一形势下,人才受到各大城市的争抢,也在情理之中。
自2017年开始,城市之间的抢人才之战就已经开始,而2018年随着直辖市天津、上海和北京的加入更是将抢人才大战推向了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截止到目前,两年多以来,至少有20个城市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来该城市落地生根。
北京、上海加入抢人大战,但起点较高
2018年3月21日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北京市将开通高层次国内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千人”“万人”“海聚”“高创”“高聚”等国家和北京市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专家、重要科技奖项获奖人直接办理引进,最快5个工作日办理完成引进手续。
据了解,在京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工程等任务或进行其他重要科技创新的优秀杰出人才,近3年获得股权类现金融资1.5亿元及以上的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创业团队领衔人或核心合伙人,可以为团队成员推荐申请人才引进。
同时,“中国专利金奖”获奖专利的发明人、获得3项以上(含)发明专利的独立完成人、以第二作者及以上身份获得6项以上(含)发明专利的主要完成人,其专利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
此外,为更好地为人才松绑放行,解除后顾之忧,人才引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三城一区”引进的可放宽至50周岁,个人能力、业绩和贡献特别突出的可进一步放宽年龄限制。引进人才无产权房屋的,可在聘用单位的集体户或聘用单位所在区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的集体户办理落户,引进人才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
随后几天,2018年3月26日上海公布的《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提出,对宇宙左边起源右边与天体观测、光子科学与技术、大数据等13个领域的高峰人才,给予其“本人及其家属、核心团队成员及其家属可以直接办理本市户籍”等优惠政策。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让上海成为天下英才最向往的地方之一。
依据《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上海将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进行大刀阔斧的人才政策改革,并实施“量身定制,一人一策”“高峰人才全权负责制”等政策。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战略目标,《方案》明确13个集聚造就高峰人才的重点领域:宇宙左边起源右边与天体观测、光子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与计算科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量子科学、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大数据。
建立国际通行的遴选机制。《方案》指出支持对象应具备的核心条件是: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一般处于本领域全国前5名或国际前20名;或年富力强、活跃在创新创业一线,具有成长为世界级高峰人才的潜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重点是为高峰人才量身创设新型工作机构,不受行政级别、事业编制、岗位设置、工资总额限制;按需建设定制式实验室;优先保障充足便捷的科研场地;优先使用张江科学城布局的大科学装置。
实施国际通行的工作体制。包括实施高峰人才全权负责制,赋予高峰人才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建立新型财务管理机制,对获得支持的高峰人才及其团队实行综合预算管理,建立国际通行的财务管理机制等。
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出台吸引人才政策,是出于进一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考虑。
“随着我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特别是进入经济新常态,科技创新已成为迫切需要。我国由原来的低成本战略转向创新发展的差异化战略,无论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还是产业升级换代,都需要大量人才资源的支撑。各地出台吸引人才政策,也是顺应经济新常态下进一步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苏海南说。
受访专家认为,各地“求贤若渴”的现象,一方面表明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位置和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人才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和城市普遍面临动能转换、产业升级等重大挑战,势必要依靠人才来引领和推动。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不再是过去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发展模式,而是进入了人才取代资本的新阶段。专家认为,随着大学毕业生进军更多二三线城市,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有望更趋平衡和互补。
“二三线城市面临的人口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等一系列问题都集中在人身上。在一线城市功能调整、产业升级的形势下,二三线城市正迎来引进人才的黄金机遇期。”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孟立联表示。
“留人”并非靠大把撒钱就能实现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众多二线城市都在积极抢夺人才。但是抢到之后能不能留住他们,这并非地方政府仅靠大把撒钱就能实现的。当下,这些社会的中流砥柱需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一处安身立命的居所。”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认为。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刘文军也表示,“一些城市目前采取的优惠政策主要是降低落户门槛,帮助解决起点困难。这些面向起点的措施是有效的,但还不够充分。还需要建立面向发展的后续措施,如用人单位的人才激励制度,给人才一个稳定可靠而又有吸引力的职业生涯预期,做到人尽其才,通过完善制度实现人才引进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人尽其才是关键
政策出台后,在“引得进”的基础上,如何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更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管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序认为,地方政府争夺人才肯定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除去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之外,相关的工作机会、生活环境、事业平台、发展前景、公共服务要跟上,是引进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之举。
苏海南指出,各地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产业需要和特点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不应该一味追求人才的数量,而是要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注重才尽其用。
“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吸引人才尤其要找准自身定位,围绕当地产业发展战略,制定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人才引进政策。在政策上最忌讳的是‘一窝蜂’式的同质化竞争,而是要本着对人才的真情,充分体现出欢迎人才、尊敬人才、热爱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意愿,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引进和留住的可持续性。”苏海南说。
孟立联也认为,目前各地出台的人才吸引政策众多,但这些政策如果不是建立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很难达到引进人才的目的。因此,一项好的人才引进政策需要适合当地的产业政策及产业规划,应该让人才感受到足够广阔的发展前景。
“比如,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通过系统工程,从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多方面多管齐下。同时,教育体制要相应地改革,把单一的高校培养机制改为高校和职业学校同步培养人才,切实提高人才资源的多样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才能满足各地的实际需要。”苏海南说。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应当从简单的数量发展向质量和特色转型。城市发展应当全国布局,各个地区应遵循当地文化、资源状态整体规划、全面转型。有些适合绿色种植,有些发展旅游,而非盲目跟风开发房地产。全面转型且具有人文发展氛围的城市,才能留住人才和人口,发挥他们的作用。
(Wind综合中国经济网、新京报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