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折射:人才与上海,正在双向奔赴
半月谈评论员周琳郭敬丹董雪
近日的热搜榜上,有多个涉及上海的词条颇值得关注。有复旦学霸们“一年打卡图书馆1424次”;有上戏小姐姐组团用戏腔拉近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距离;有72岁的“科学姥姥”吴於人科普教你“物理就是玩儿”;有95岁女院士叶叔华鼓励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
上海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近期,“人才”议题在上海的热度持续居高,一个城市用什么永葆对人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是主政者思考的重要命题。
为此,上海公布了人才落户新政,释放大力延揽人才的信号:凡在上海“五个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不必“打分”,符合基本条件就可直接落户。
开放的政策折射城市对人才的渴求,又与奋斗的青春形成呼应: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是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互相成就。
当下,全国各地争抢年轻人才的“抢人大战”如火如荼。城市对人才的渴望,不能停留在“抢过来”,而应该是营造人才“抢着来”的环境。志在成为人才高地的上海,对人才历来有不懈追求。从近期一次性发布的超个岗位“求贤帖”,到近年来先后出台的“人才20条”“人才30条”、各类人才重点工程行动方案等政策,揽才、育才,一直是“正在进行时”。
依赖好的制度供给,建立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是上海一直以来的坚持。为了吸纳更多战略科学家,今年10月,上海首创“基础研究特区”,为有志于引领型研究的科研人才营造“小环境”,给予科研机构充分的改革探索空间,鼓励项目选题、实施方法、经费使用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大胆创新。这不是上海第一次为科研人才不拘一格,一直以来,《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等一系列法规群、制度群都在表达,上海将巩固住前瞻探索的科技制度创新成果,为科研解开细绳子,给足阳光雨露,助力茁壮成长。
不停歇的脚步,显示出愈发清晰的目标:以不断优化的人才生态环境系统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这是一种主动给予。搭平台,上海承担多项国家战略任务,集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还有进博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这样的重大展会;拼服务,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文化生态等软实力方面持续全方位发力,建设宜居宜业的人民城市。
不拼重金拼服务,不拼重金拼环境——在不少人才眼中,上海的吸引力在于帮助自己快速扎根、发展的环境和服务,在于给予创新创业需要的时间与空间,在于上海对于专业的充分信任,好比张文宏医生所说,这座城市“不欺负老实人”。问及对上海的感觉,有人才这样形容:“她能懂得我们正在做的事。”
这也正呼应着上海孜孜以求的目标:让人才在这里能找到对得上话的人。
爱是双向奔赴,人才与城市的结合同样要经得住种种考验。相互尊重、相互合拍、相互成全,才能相识相知相守。在上海,各类人才舒展成长、舒心生活,而上海也正因为他们的出彩更加精彩。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将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也必将成就更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与未来。
(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