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丝自媒体原创,拒绝转载!
文|刘冷丝栏目|丝说大学专业和就业
前阵子,国内各大城市上演了一场又一场人才争夺战,上海市这次参与到了抢人才大战中——将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生直接落户作为试点。
上海今年仅自主招生进入清华220人
大家都知道,当前最有含金量的两大户口本,一个是北京,再就是上海。为啥?不说别的,这两地的高考宝宝进入985高校的机会是全国平均值的5倍。
北大清华无疑是我国排名第一的高校,排名第一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可以直接落户上海,其他大学则不行,这当然就是就业歧视和人才歧视嘛!
说到就业和人才歧视,不得不梳理一下歧视的种种表现。
年龄歧视,以前最常见的是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现在改到了39岁;歧视女性,某家企业在招聘广告上竞堂而皇之的标明只招男生,女生免谈”;学历歧视,用人单位要求“本科以上文化”、“全日制大学毕业”比较普遍,少数单位甚至提出只招“硕士、博士”;户口歧视,如“限本市户口”、限城镇户口”、“本地户口优先”等;外貌歧视,如要求“身高1.68米“相貌出众”“未婚”等;学校歧视,只聘用“教育部直属高校”或“名牌大学”毕业生,对“地方院校”毕业生另眼相看,上海这次大学毕业生落户改革就是这一种歧视;待遇歧视,对“城市工”与“农民工”、“本地工”与“外来工”、“临时工”与“正式工”、“本科生”与“专科生”。
有人做起了利用专利入户上海的生意
各种歧视,等等,不一而足。人才歧视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是大大影响人才资源综合使用效益。
不要仅仅看到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正在逐步走向大众化,更应该看到,我国人才资源相对短缺,尤其应重视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以形成人才使用的综合效益。《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显示,我国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的比重并不到10%,人才与人力、人口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人才的专业结构、地区分布、就业结构也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人才的专业结构、地区分布、就业结构也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其次,人才歧视不利于人才自身的成长进步,也不利于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建设。
人才总是在实践中成长、在使用中提高的,人才若不能在适合于发挥自身优势和利于自身发展的岗位上工作,必然挫伤他们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培养的积极性,对每一个人个体素质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在上海找工作
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客观法则。如果用人单位“虚高”的门槛和某种歧视挡住了合适的才,最终也无法有效防止“高配”人才的流失,损的仍然是单位和地方自身的发展。北大清华毕业生今年落户了上海,他们得到了需要的东西,某个时候发现上海不适合自己发展,他又将流向另外一个城市。
第三,人才歧视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我国《宪法》和《劳动法》都有规定,每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拥有平等就业和劳动的权利,而人才歧视剥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工作机会和就业权利,不仅妨碍了社会公平,也加深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
上海学区房基本在10万元以上一平米
毕业的学校和学历代表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但学历、学校并不等于能力,有学历和好的大学,这并不见得他有能力。
更何况,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知识更新、折旧非常快、网络知识经济兴起的时代。说有敢说,北大清华毕业生能够一辈子“保鲜”不过时?
敬告|本文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跟帖中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