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怎样引进并留住精英人才
21世纪什么最缺?人才!
电影《天下无贼》里面,彪叔如是说道。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个时代,人才甚至比电影里更加重要。这一点,不管是日益天价的球员转会费还是企业人才不断攀升的跳槽薪水,都可以证明。古人说: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
而现在,不仅仅是中国的人口红利时代已经过去这么简单,而是当下的信息时代,已经不是人的数量而是质量上的竞争。一百个庸庸碌碌的设计师,不如一个设计出苹果的设计师;一百个文案码字工作者,不如一个李叫兽;人才,尤其是顶级人才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不仅没有被随随便便替代,反而越来越不可替代了。对于引进顶级人才的企业,如果本身不是牛气中天的BAT,应该怎样去营造一个栓心留人的环境,让人才给你心甘情愿的创造价值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飞虎队——陈纳德和他的美国志愿者》,讲诉了80年前,孱弱、战乱的中国,如何引进这些人才,取得空战辉煌胜利的故事,这本从学术角度探讨历史事件的著作,给我们很多值得参考的地方。
为什么要引进精英
现在中超足球,你不引进个外援球员,都不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但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随随便便就空降精英占据管理岗位,一方面绝了下面人晋升的门口,造成提拔无望;另一方面,外来精英不熟悉情况,也未必能够有精英的表现。中国当时为什么要引进陈纳德为首的飞虎队作为“外援”呢?其实回到当时的情况看,在中国军队中,引进空军外援是极其必要的,当时的中国飞行员,不仅仅是装备,而且训练也完全无法到达标准。用陈纳德在日记里写的那样: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让他们驾驶飞机单独升空,然后看着他们弄断自己的颈椎?
当时的中国飞行员,甚至连一家老式双翼教练机都无法熟练驾驶,这些早期的中国飞行员,都是银行家或者官宦子弟。以至于陈纳德感叹:
如果继续选送这种新手来当飞行员,所有飞机都变成废铁也毫不奇怪。
而陈纳德,尽管他在美国军方,并不特别受上司重视,但他依然是一个无可非议的卓越飞行员,早在1932年,陈纳德就成立了一支名为“飞行秋千”的三人组小队,可以表演各种专业飞行特技,包括两架飞机擦肩而过,系着20英尺的缆绳一同起飞,表演完特技再一起降落。这无疑是一位极为优秀的飞行员,而且,在当时杜黑“制空权”理论占据主流的美国军界,他的观点尽管完全不适合美军,却对我们极为适合:
(陈纳德)以“飞行秋千”特技飞行队的实践经验为依据,指出战斗机的缺陷可以通过团队合作、聪明才智、集中火力以及俯冲获得的速度优势来克服。如果战斗机飞行员夺取了制高点,就可以快速俯冲穿插敌机阵型,然后拉起爬升,重复进行穿插进攻。
这个思路,对于抗战中的中国空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所以说,有人说陈纳德是美国空军不要的人,根本算不上人才,被中国人弄回去献宝一样是中国人崇洋媚外的缘故,根本就是被忽悠了,这种观点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主观臆断。当时出国考察的中国官员,也都是精英分子,引进的人才,像陈纳德这样本身能力出色,又正好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实在是算得上幸运。尽管这本《飞虎队》也指出了陈纳德的一些不足,比如明明是退役上尉,却伪造成上校等等,毕竟瑕不掩瑜。
仅仅高薪不足以留人
我们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往往第一反应就是四个字——“高薪聘请”。的确,引进人才的时候,足够优厚的待遇确实是打动人才的首要条件,但,这绝不是唯一的条件。正如国民政府刚刚成立飞虎队的时候,不仅仅是领导人陈纳德待遇优厚,对于飞行员这种海外业务骨干,待遇同样令人垂涎,《飞虎队》一书中记录了1941年飞虎队在美国招募条件:
每月600美元的报酬并担任军官职位的条件,相当于美国陆军中尉的军衔。击落一架日本飞机,可以获得500美元的奖金。
这种底薪+提成的绩效工资制度,远远超过当时在美军部队上服役的待遇标准。这600美元从现在的眼光看好像并不太高,甚至买不了一部最新式的iPhone手机。在《飞虎队》的前言上就拿持同样观点的封面设计者的话开涮:
这位为本书制作封面副本的年轻人煞费苦心地记录道:飞虎队队员们为了一个月“区区”600美元的报酬就奔赴中国战场……
600美元在当时已属高薪,相当于我们现在年收入的美元水平(作者说这句话的时候,是2007年1月)。从《飞虎队》一书的纪录上看,丰厚的报酬,吸引了当时很多美国飞行员踊跃报名,甚至引起了当时美国军方的警惕。记录上表明,一名声称曾经在西班牙击落过四家德国和意大利飞机的飞行员就因“曾为国外政府效过力”这样可笑的理由而被拒绝出境。但总体而言,因为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的大力协调,最终大多数报名签约的飞行员都如愿以偿的前往中国,加入了飞虎队。但从书中了解,高薪永远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不是唯一因素。从事后的飞虎队成员回忆录中看,他们加盟中国飞虎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钱,至少还有三点:
安全性。对于当时的美国人来说,很多人也认为美国必将卷入战争,那么,看上去亚洲任务似乎比欧洲安全。毕竟都知道德国鬼子是有名的强悍。
东方的神秘感。很多飞行员选择参加飞虎队的原因是,可以免费去遥远的中国去,领略东方的神秘。
冒险精神。对于热爱冒险的扬基小子们,有的胆大包天的,也有想要享受硝烟战火洗礼的人,他们的目的是渴望冒险。
飞虎队的领导人陈纳德,以及负责筹建这支部队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了“投其所好,给其所要”的HR洗脑策略。《飞虎队》一书中讲招募者这样信誓旦旦的对飞行员说:
中国上空的日本飞机不过是些老旧的飞行渣滓,你将会击落很多没有武装的运输机。我想你也知道,日本人的飞行技术是出公认的差劲,而且他们还都戴着近视眼镜。
如何实战左边中培右边养人才
中国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
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
不管怎么“忽悠”,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的,公司招聘的海归或500强资深经理人,是不是适合自己公司的发展,也需要在实战中验证。对于陈纳德和他的飞虎队来说,尽管时隔八十多年,整场战争中,他们究竟击落了多少架敌机仍有争议(一说击落300余架,也有人说击落1500架(超过日本在东南亚参战的飞机总数),《飞虎队》一书保守的认定大约115架),但他们对自己首次参战击落了四架敌机基本没有异议,这一辉煌战果的代价仅仅是一架战斗机的迫降。这是日本空军在侵华战争开始后从未有过的惨重损失,也是此战成就了飞虎队的威名。其实,对于所有空降派精英,首站告捷都是极其重要的,这场战斗对于陈纳德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他在之前,花大力气去训练自己的飞行员,多位飞行员因受到在美军序列中都没有的高强度、高风险训练而不慎丧生,甚至在他们从训练场地缅甸到昆明战场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的葬礼仪式”,这种代价看起来很残酷,却非常值得。我们常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而实际上,飞虎队是在平时也付出了血的代价,换来是让日本人流更多的血。
对于雇主的中国来说,也需要从未有过的适应,毕竟,招聘来的是海外精英,从给飞行员提供生活训练环境,到尽其所能的提供他们需要的物资,也是一个磨合的过程。当时中方以中国国防供应公司的名义雇佣飞虎队,他们在仰光办事处的采购清单上甚至包括保险套、雷朋眼镜、威士忌和香烟!这不由让我感叹:为了引进人才的舒适环境,公司也真是拼了……在飞虎队从成立到最后解散的过程中,22名飞行员在战斗中阵亡、被俘或者失踪,和他们的对手——日军陆航部队的伤亡比例为1:28,这无疑是一个辉煌的记录。
当实在留不住人才的时候怎么办
当你留不住你招聘的人才怎么办?
我曾经问过一个很出色的HR朋友,这位朋友告诉我:
如果对方有了更好的发展,我有资源的话会把他推荐给满足他条件的公司,即便没有也会保持沟通。
无独有偶,陈纳德和他的飞虎队,在1941年12月至1942年7月期间,被中国当时的政府以一支志愿者航空队的名义引进,和凶残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直到美国决定加强亚洲战场力量,安排正规美国陆军航空兵(当时还没有美国空军)入驻而解散。对于离开美军序列时不过是上尉军衔的陈纳德来说,授予美国陆军少将军衔重返战斗序列,无疑是从小民企的外聘人员重回500强公司任部门总监,官升三级的似锦前程是当时中国无法给于的。
当时的中国政府同样和陈纳德保持了良好的沟通,甚至陈纳德后来是唯一一个在台北获得树立雕像殊荣的西方人。他终其一生和蒋家关系密切。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即便是引进了优秀的人才,并相处愉快,也不一定保持永远能保持一致,毕竟,个人的发展和组织的发展期待并不能总是完全一致。重视每个人给企业贡献价值的机会,共同完成阶段性目标,珍惜让人才和企业共同成长的经历,
80年前,青春热血的飞虎队员们,带着并不一定纯洁的动机,依靠并不算先进的装备,在那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挺身而出,成为英雄。80年后,当我们在发展,在创业的时候呼唤人才甚至呼唤英雄出现的时候,不妨参考一下他们的故事和那首我最喜欢的霍斯曼(A.E.Housman)的诗之一——《一支雇佣军的墓志铭》:
These,inthedaywhenheavenwasfalling,Thehourwhenearthsfoundationsfled,Followedtheirmercenarycalling,Andtooktheirwagesandaredead.Theirshouldersheldtheskysuspended;Theystood,andearthsfoundationsstay;WhatGodabandoned,thesedefended,Andsavedthesumofthingsforpay.当天幕坠落,当大地地基消失的时候这些雇佣兵们虽为报酬,慷慨授首。臂膀擎天,立地根留。上帝放弃的,他们去守护,虽为报酬,拯救所有。(个人翻译,能力有限)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