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1212名

昨日上午,记者从在成都举行的第十九届“海科会”海外人才及项目引进签约仪式上获悉,经过与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前期的充分对接,本届“海科会”成果丰硕,共签约115个项目,金额达204.9亿元,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1212名。引才1212名海外人才签订

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1212名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昨日上午,记者从在成都举行的第十九届“海科会”海外人才及项目引进签约仪式上获悉,经过与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前期的充分对接,本届“海科会”成果丰硕,共签约115个项目,金额达204.9亿元,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1212名。

  

引才

  

1212名海外人才签订协议

  

较上届增长97%

  

据悉,经过前期各方对接,本届“海科会”促成1212名海外人才与省内396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产业园区签订引才协议,较上届“海科会”增长97%。其中,博士及以上776人、占64%;来川创业或全职工作874人、占72%。

  

活动现场,日本千叶大学教授桥本研也、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研究员刘四明、美国礼来公司首席科学家韦涛以全职引进的方式,分别与相关高校和企业签约。

  

据介绍,桥本研也长期在声表面波/体声波(SAW/BAW)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日本学术振兴会弹性波元件技术第150委员会委员长,此次签约电子科技大学,将担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四明签约西南交通大学,将担任西南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他主要从事天体物理研究,曾在斯坦福大学、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格拉斯哥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韦涛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哈佛大学医学院及礼来公司从事科研工作,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拥有超过20年在疾病治愈领域的转化性研究,签约四川汇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后将担任该公司药物研究院副院长。

  

签约

  

达成签约项目115个

  

签约金额204.9亿元

  

通过前期发布项目需求信息、组织开展项目洽谈、召开专场对接活动,一批合作项目在“海科会”期间成功签约。截至目前,本届大会达成签约项目115个、签约金额204.9亿元,特别是今年的第七届“海科杯”全球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大赛,共50个参赛项目与我省相关企业签署合作协议,较上届增长24%,创历史新高。

  

活动现场,天下秀西南总部及教育培训基地项目、吉祥年中国科技总部项目、达州数据湖项目签约落地四川,总投资35亿元。

  

天下秀西南总部及教育培训基地项目由成都金牛区荷花池国际商贸城管委会和天下秀数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项目总投资5亿元。据悉,“天下秀”是国内领先的红人新经济大数据科技企业,公司拟在金牛区设立西南总部及教育培训基地,以其专属教学环境、平台就业保障、优质课程资源研发等优势,带动金牛区新媒体、新经济快速发展,并将积极助推产教融合等试点项目落地。

  

吉祥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拟投资10亿元,与成都交子金融商务局合作共建吉祥年中国科技总部项目。该项目是基于产业互联网、物联网特征的数字中台、金融内置、服务前置为要素的产业科技金融业务,重点面向食品饮料、医用耗材两大行业,并依托自研的消费物流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打通征信体系和保险公司后台数据,与中国平安和太平洋保险等保险机构联合设计财产险和健康险产品。

  

此外,由达州市达川区经信局、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达州数据湖项目拟进驻达川百马产业新区标准厂房,主要计划建设集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达川数据湖,打造集数据流、技术流、业务流、人才流、资金流为一体的新时代数字经济基础设施。

  

共享

  

专家学者论道科技前沿

  

昨日,第十九届“海科会”举办了数场专项活动。在2021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论坛、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论坛等活动中,来自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健康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聚焦科技前沿,分享科技资讯。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工程学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申恒涛:

  

建设两大平台

  

让人工智能赋能产业转型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工程学院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申恒涛的科研领域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机视觉和多媒体计算四大领域。围绕“多模态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及其行业赋能”,申恒涛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让客户迅速拥有AI能力,能够迅速为场景赋能,需要建设两大平台。”申恒涛说,其中一个就是AI能力与学习平台,这是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区别于其他操作系统非常重要的一点,未来该系统可具备几十万种算法,赋能不同行业与产业。“目前,我们的团队正围绕三个核心方向,即视觉智能、跨媒体智能、大数据智能,提升平台AI能力。”第二个平台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获取AI能力。”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东:

  

碳负排技术创新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如何实现“双碳”目标,各个行业都在寻求解决之道,科学家也不例外。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东提出了“可再生电转碳基资源耦合二氧化碳固定利用”概念。该技术可以捕获并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废为宝”的同时助力“碳负排”。

  

“实现‘双碳’目标,碳零排和碳负排是关键。”李东表示,仅仅是零排放还不够,必须抵消已经产生的二氧化碳,碳负排技术创新非常重要。目前该技术正处于中试阶段,未来或将进行大规模推广。

  

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

  

提升四川肿瘤治疗

  

跨学科跨行业协作水平

  

“提高肿瘤治疗水平,不靠我一个人单干,要靠团队传承、创新和团结。”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以“传承、创新、协作——共同促进四川肿瘤医学的发展”为主题,探讨如何提升四川肿瘤医学的发展。

  

“四川要创建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首先要发挥四川特色。利用好研究院资源,实现医工结合。”林桐榆说,四川高校多、研究所多,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当前,跨学科、跨行业合作是大趋势,建议四川可以多“设题”——以问题和疾病为导向,设立多个交叉课题,比如人工智能在某种疾病上的治疗课题,吸引全世界相关人才解答,从而整合医疗和人工智能资源,促进行业、学科协作。其次,实现肿瘤医学医、教、研、防、管五位一体目标。林桐榆说,实现这一目标,学科建设是关键。做好学科建设除了建好前沿研究平台和临床研究平台,还要实现内培外引,培养强势学科优秀人才。

  

共建

  

强强联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昨日,记者从第十九届“海科会”获悉,为把优秀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引向学术前沿、科技和生产一线,让创新创造成果加快投产、走向市场,打通产学研之间的“围墙”,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政府、企业和协会强强联合,签约共建多个项目。

  

其中,成都高新智谷人力资源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与中航工业集团四川航空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在大会现场签订了关于共建“国际航空人才港”的合作协议。据了解,国际航空人才港项目是国内首个以培养国际化航空航天产业创新人才供应链的新型产才融合前沿阵地。项目面向全球,以培育国际化创新人才供应链为主题,以航空航天产业为垂直主线,以科技人才服务的科创空间为展现形式,以高新区人力资源产业园为承载空间,以10年产业规划为时间刻度,在成都打造可持续的国际化航空人才产业链。

  

此外,四川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与双流区政府联合共建的四川省电子信息概念验证中心也正式亮相。该中心将搭建以辐射和带动作用为主的产业赋能平台,开展技术可行性验证、应用场景设计、市场可行性验证、产业化可行性验证、商业逻辑赋能等一系列服务工作,孵化培育一批具有高度商业化价值的科技成果,增强天使资金和风险资本的投资信心,促进国内外电子信息领域的优秀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落地,完善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吴怡霏李颖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落户咨询2
最新资讯
落户咨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