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清代的中国留学生都喜欢去日本?1894年8月1日: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同时向对方宣战,甲午战争爆发。
甲午战争的文章写了很多了。
今天萨沙要说的是战争后,中国为什么派学生去日本留学?
清朝末年,中国有大量留学生去了日本。张之洞说得很好:“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此赵营平百闻不如一见之说是也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此孟子置之庄岳之说也。”
连张之洞这种名臣,也支持出国留学,可见它对国家确实有好处。
根据统计,从甲午战争以后到清朝灭亡的十多年,先后有数万中国学生去日本留学,民国时代更是数不胜数。
在1906年,在日留学生总数高达8000人,加上无法统计的自费去日本的学生,远远超过去欧美留学的人数。
说起来,日本刚刚在甲午战争击败满清,迫使中国割地赔款,就是个敌人。
那么,为什么去日本留学的人这么多?
原因不复杂:
第一,便宜。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清朝和民国时期,无论是自费还是公费,留学生是非常罕见的
如果是公费,因为费用很高,名额很少,竞争极为激烈,能去的都是学霸中的学霸。
所谓的公费,也不是完全一分钱不花。
满清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提供公费,有的学生还需要承担一部分生活费用。没有经济实力的普通中国家庭,当然是承担不起的。
如果是自费,那要家里有相当的实力才可以,因为留学费用非常高昂。
民国学者陈翰笙,母亲娘家是无锡的望族。他在1915年留学美国,就是自费留学。为此,他的母亲不惜厚着脸皮向娘家借钱,凑齐了2000多块大洋。大家知道1915年的2000多块大洋,是什么概念?当时上海一个优秀的技术工人,月薪不过8到10块大洋。
有意思的是,这还是陈翰笙绝食才争取来的。他曾经试图让父亲承担,担任县长的父亲直接表示没这么多钱。见儿子绝食,母亲万般无奈下才向娘家借钱。之前母亲无论经济如何窘迫,也不向娘家借一块大洋,此次实在是逼急了。
可惜中美两国的贫富差距巨大,这笔钱到了美国就不算什么。当时1美元大约可以兑换2块大洋,陈翰笙这么回忆:我踏上美国领土的时候,口袋里就只剩下1000美元了(2000块大洋)。从旧金山到我就读的学校,又花费了200美元(400块大洋)。到学校以后,我又购买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只剩下500美元(1000块大洋)了。这些钱不可能支持好几年,于是第一年我选择了半工半读的赫门工读学校。这所学校除了每天几小时的学习外,其余时间都要去工作,比如种菜、养鸡养猪、做木工、做裁缝等等。
我在赫门1年时间,英语水平有很大提高,也省了不少钱。后来我在长沙的美国老师艾勒写信给我,建议我去报考加州的波莫纳大学。这所大学除了第一个学期要支付伙食费以外,第二个学期就可以给成绩优秀的学生发奖学金。对于身上没几个钱的我来说,波莫纳大学非常合适。
即便如此,陈翰笙在波莫纳大学就读的第一年,为了省钱用了很多方法。
他不敢租价格昂贵的公寓,同一个朝鲜同学住在十几个平方的工棚里面。屋内只有两张木床,条件极为恶劣,毕竟不需要花什么钱。
即便如此,剩下的几百美元也是难以维持的。陈翰笙就用假期和放学时候,去各种饭馆做端盘子的服务员。
而留学日本的费用,又比留学欧美低得多。
一来,留学费用很大一部分是路费!
当年去欧美都是坐船,万里迢迢跑过去,路费就是一笔巨款。坐最差的三等舱去美国旧金山,也要花费150到200块大洋,还要花费至少三四个星期时间。
一般留学生会相对坐得好一点,防止第一次坐海船而生病。选择条件较好的二等舱,光是旅费就要200到400大洋!
到了美国以后,在该国国内旅行也要花不少钱,比如陈翰笙就花了400块大洋!
不要说去欧美,当年就算在国内旅行也花费不少。
清代铁路不多,旅行费用很昂贵。即便民国贯通了很多关键的铁路,旅费有所下降,仍然是很吓人的。
上世纪20年代,北大教授吴虞独自从北京回老家成都探亲,6月8日从北京出发,7月3日才到达。期间吴虞坐火车、坐轮船、坐汽车、坐马车、黄包车甚至长距离步行,25天花费高达200块大洋的车船费和住宿费。国内旅费尚且如此昂贵,更别说去欧美。相比起来,去日本的旅费则比较便宜。
如果吴虞是去日本,最多只用一周时间而已。他只需要坐火车从北京到天津再乘船,几天后就会到达日本。
这一路花费有限,无非也就是车船票花钱。当年去日本的船很多,行程只有两三日,费用并不高,一等舱也只有20多块大洋;
二来欧美是发达国家,衣食住行费用都很高,租个房子也要不少钱。
上面说到的陈翰笙,带着这么多钱去了美国,也不敢租公寓居住,就是因为住宿费太高。
相反,当年日本并不发达,衣食住行都比欧美便宜得多。在一战之前,日本民间尚且不怎么吃肉,以蔬菜配合肉丝为主,生活标准同西方差距很大,费用也低。
日本中产阶级的三口之家,每月消费大概是30日元。而满清政府给公费一级留学生的每月费用,是35日元。除了交纳学费以外,学生可以维持不错的生活。
鲁迅的弟媳妇羽太信子,本来是女佣。当时日本的人工费很低,鲁迅和弟弟周作人租住的房子配有一个女佣,负责打扫屋子和为房客做简单的家务。周作人就是这样认识羽太信子,后来结婚成为夫妻。连寒酸的留学生租房,都会有女佣伺候,可见日本民间的生活费还是很低的;
三来欧美的学费比较贵,尤其是私立学校都是借此赢利,费用极高。相反,日本学费则很便宜。
相比欧美大学动辄数百块大洋的学费,日本最著名的早稻田大学不过36块大洋的学费,普通大学每年不过20多块大洋。还有些学校干脆是免费,比如鲁迅学习的仙台医专。这所学校位置偏僻没有留学生,希望外国人来上学提高学校档次,直接对鲁迅免学费(怎么似曾相识)。鲁迅用免除的学费,购买了一只怀表。
满清政府曾经计算过,派留学生去日本,花费同在中国租界上洋人的学校相差无几。
只要学生过了语言关,去日本的教育质量当然比在租界好得太多。
中国租界有很多洋人的野鸡学校,就是花钱就给文凭的那种,老师水平也参差不齐,很多人自己就没什么文化。
相反,去欧美每个学生每年至少要花费七八百两银子,清政府每年提供1200两银子的资助,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难以承受。在日本,每年四五百两银子就可以搞定。
花费相差这么巨大,留学日本自然是首选。
第二,认为学习日本更有用。
满清认为自己的国情,同欧美有很大差别。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皇帝,建国就是共和制民主国家,同满清天壤之别。而欧洲各国,也有着同中国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相反,日本则同中国很接近。两国本来都是封建专制国家,文化也有很多共同点。
现在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按照满清的观点,只要依葫芦画瓢学习日本,中国自然也能强大起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观点似乎挺有道理。
第三,留学日本可以速成。
去日本的很多留学生就不是正经去读大学的,而是读速成班。
这种速成班,类似于今天的大专。
1908年,满清学部递交过报告:臣等详查在日本留学人数虽已逾万,而习速成者居百分之六十,习普通者成百分之三十,中途退学辗转无成者居百分之五六,入高等学校者居百分之三四,入大学者仅百分之一。
以鲁迅为例,他就读的仙台医专并不是大学,而是医学专门学校,充其量相当于今天的大专。
不过仙台医专是学医的,是级别最高的大专,毕业生都有资格直接行医。
即便如此,它同大学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后来仙台医专被日本名校东北大学合并了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大部分教师解雇,借口他们没有去医疗强国的留学经历。这只是借口,东北大学认为这些老师没资格教名牌大学生。被解雇的教师中,就包括鲁迅的老师藤野严九郎!
而鲁迅并没有从这所大专毕业,而是中途辍学。
需要说明的是,仙台医专对于外国学生倒是没有什么特殊政策,也没有配备异性学伴。鲁迅在在本年级142个学生中,第一年考试名列第68名,平均分是65.5分。
平心而论,鲁迅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作为一个留学生能够考试到中等偏上,他算是挺了不起。
可惜鲁迅在未来的求学难度,还是非常大的。鲁迅第一年的成绩是这样:解剖学59.3分,组织学72.7分,生理学63.3分,伦理83分,德语60分,物理学60分,化学60分。
大家注意,鲁迅其他成绩都在60分左右,包括藤野先生教授的解剖学。
鲁迅考得最高的是83分的伦理学,将总分拉高了20多分,将平均分也拉高了不少。
伦理学类似于今天的医学伦理课,同真正的医学技术没有任何关系。仙台医专在第二年就没有伦理学了,学习的内容也会更难。
即便是日本的高材生,没有任何语言问题的本地学霸,学医想要毕业也是千难万难,更别说鲁迅一个外国人。鲁迅应该感觉到学医的不容易,况且他主要的才华也不是医学,最终放弃。
即便如此,鲁迅毕竟留学镀金过,回国轻松在绍兴中学堂担任老师兼监学,后来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另一个角度来说,吸收中国留学生对日本高等教育影响不大。
日本顶级大学给留学生的名额很少,而日本的普通大学和大专数量很多。这一时期日本民间兴起了很多面向清朝留学生的私立学校,如警官速成科、路矿学校等,有些面向清朝留学生的日本民间私立学校甚至是只有两间教室的“野鸡大学”。
第四,日本并不排斥中国留学生。
无论公费还是私费,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都要花不少钱。
日本政府认为,每年中国留学生可以带来至少500万元日元的巨额经济效益。如果日本不接纳中国留学生,他们就会去欧美,将这笔钱花在别的国家。
同时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夺取了中国大量领土,却不希望此时的中国太弱。
这倒不是日本有什么好心,而是这个国家想要独霸东亚。
当时日本并不强,自己还背负着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无力一口吞掉中国。
如果中国虚弱到印度、越南、印尼那种水平,恐怕就会被列强彻底瓜分殖民,轮不到日本了。
所以,日本希望中国能够有一定程度发展,能够一定程度抵抗列强的入侵,以便于将来自己彻底征服东亚。
直到七七卢沟桥打响之前,日本国内还是不少中国留学生的。
在1931年九一八之前,还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学习军事。
张之洞说得很好:“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左边易通右边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当年去日本是很方便的,也压根没有什么签证之类。你乘船到了日本以后,只需要登记一下个人记录、说明入境的理由,看日本政府是否批准即可。如果你不是政治人物,是来日本旅游或者留学的,根本就不存在被拒绝入境。
很多革命者在国内遇到危险,就用个假名在日本入境躲避,也是非常简单的。
最后萨沙想起了《宋家王朝》里面,蒋介石一句台词:西洋镀金,东洋镀银!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