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人社厅发布消息,按照去年新修订的留学回国人员职称政策,首次评定了13名海外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其中,破格评定4人,占总人数的30%;评定正高8人,占62%。
新政最大的亮点在于“海归”职称的评定申报中,放宽了申报条件与严格评定标准并重,将以往的行政认定方式改为同行专家评定,并明确了“海归”破格评定职称的条件与评定标准。
“恭喜你,这么年轻就已经评上了正高职称。”这两天,成都市太华建筑防腐有限公司的王涛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祝福。生于1986年的“海归”王涛不到30岁,就被评为正高,引人围观。
与王涛同一批评上高级职称的“海归”分别从美国、英国、新西兰、瑞典等国家回来,分布在大学、医院、研究院和企业。13人中,10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具有硕士学位。
不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
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川创新创业,四川从2002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海外留学回国人员职称认定工作,依据一定学位(学历)和专业技术工作经历,直接认定相应职称。
为了吸引“海归”,我省为来川“海归”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创建有成都留创园和绵阳留创园共两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截至2014年上半年,我省共为259名留学回国人员办理了职称认定手续。
四川省人社厅于2014年9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回国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工作的通知》就明确规定,只要是来川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在国(境)外经过完整学制(海外大学发放入学通知书,全程在海外读书,并取得海外大学文凭)的学习并取得博士、硕士学位后,首次申报评定职称,可以享受新政。
新政延续了“海归”评职对职称外语、职称计算机和继续教育暂不作要求的优惠政策,又缩短了评定申报的专业工作年限,还将以往的认定方式改为同行专家评定,并明确了严格的评定标准和“破格”条件。
博士工作两年可评高级
由讲师直接评为正高级别的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的张光云成为新政的第一批受益者。
2012年,张光云在日本专修大学获得刑法博士学位,2013年进入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工作,虽然是学校的名誉副教授,但职称还是讲师。
“国(境)外博士后期满经批准出站,业绩贡献十分突出;国(境)外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国(境)外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两年以上,业绩贡献十分突出。”新政放宽了海归评职称的条件,只要达到上述条件,就可以直接申报评正高职称,这些条件让“海归”博士评正高的时间比国内博士缩短了3年。
同样,评副高职称,也只要求“海归”博士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近1年,比国内博士评副高的时间缩短了1年。
了解新政的张光云回国后正好工作满两年,他成为新政发布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多了同行专家评定的通道
过去,“海归”评职称更多通过行政认定。比如某人从海外学成归来在四川工作,评职称时只要他的工作年限达到了规定,到了年限后通过行政认定即可评定。
新政改革了这一认定制度,副高及其以下职称的“认定”,本人按政策规定申请后,由单位或具有相关资格的评委会评审认定后,再逐级上报,最终由政府人社部门确认。
如今,来川创新创业的“海归”评职称多了条“评定申报”的通道。只要符合申报评定的条件,由个人申报→单位考核推荐→省人社厅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受理审査→专家评审→公示→省人社厅确认。
“新政改革了‘海归’的职称评定制度,现在,只要你的业绩突出,就可以走评定申报的路径,职称就上得快;如果业绩十分突出,通过‘破格’申报,职称可能上得就更快。”一位“海归”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样的新政更公平,也更能激发“海归”创新创业的热情。
海归评职称的故事:
“相同领域专家评定,我才有希望”
剑桥大学博士王涛
201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之后,他选择回国工作。工作仅一年,他就评上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
“还是很高兴!”知道结果后的王涛很淡定,原本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本着“得之我幸,失之再来”的原则,“毕竟自己还年轻,以后再努力就是了。”
事实上,在正常情况下,获得博士学位并担任中级职务2年以上才可申报副高级职称;担任副高级职称5年以上,才可申报正高级职称。而针对海外留学回国的博士,只要从事本专业或者相近专业工作2年以上且业绩十分突出者,就可申报正高级职称。
为了证明自己符合破格评定要求中的“业绩十分突出”,王涛不但拿到了正高级职称的专家推荐,还有发表的论文、参加的科研项目、获得的国际奖项等一系列材料。
除此之外,让王涛有底气的,是评定方式从以往的“认定”更改为“同行专家评定”。“说白了,毕竟我年纪小,当时就怕因为工作年限评不上,”王涛告诉记者,按照原本的评定方式,工作年限是个“门槛”,拦住了不少能力达标的年轻海归,但是有了同行专家评定之后,评定标准主要就是看学术成功和研究能力了。
“毕竟只有相同领域的专家才有资格评定你的成果在该领域内有没有价值,有多大价值,正因如此,我去参加评定才有希望。”在王涛看来,这样的评定方式,更加人性化,也更加专业。
“海归”从讲师直接评教授
法学博士张光云
新政实施以来,张光云成为四川师范大学第一位受惠新政,直接从讲师申请评正高级别的教授。
2012年,张光云在日本专修大学获得刑法博士学位,2013年进入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工作,虽然是学校的名誉副教授,但是还是讲师职称。
2014年年底,得知四川开通了“海归”评职称绿色通道后,张光云十分心动,“政策放宽了对工作年限的要求,说是只要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2年以上且业绩十分突出,就可申报正高级职称。”张光云告诉记者,掐指一算,正好在学校工作2年的他,当时就想试试直接申请教授职称。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光云所在单位对新政尚未完全吃透,张光云申请最初还被学院劝阻过。
“毕竟从来没有人这么干过,”张光云回忆道,他很理解学院领导对他的关心,因为一年两次的评定机会,这次教授没有评上,再去评副教授的话,至少也要到年底。
“评上副教授,要5年后才能评教授,我不想等。”张光云很坚持,他自信自己的学术成果和水平。经过反复沟通,学院批准了他的申请,在经过严格的审查之后,将他的材料上报到了四川省人社厅。
官方解读:
我省首次将海归评职称由“行政认定”改为“同行专家评定”
“海归”在我省评职称,是否具有一定的优势?我省对于海归评职称是否具有一些特别优惠政策?7月6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了省人社厅专技处相关负责人。
亮点1:有真本事更快脱颖而出
四川省人社厅于2014年9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回国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工作的通知》,将以往的“行政认定”方式更改为“同行专家评定”方式。
这种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海归们评职称,不再像往年那年,相关行政职能部门比照一个一个条件来进行认定,而是根据像国内其他工作人员评职称那样,采用同行专家评定的方式。新的评价机制,更加有利于调动“海归”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也更加容易让有真本事的“海归”在评职称时更快脱颖而出。
亮点2:博士工作两年可申报正高
“我们着眼于吸引人才,还放宽了海归们申报的条件。”这位负责人说,主要对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年限作了大幅放宽。
以海外留学回国博士为例,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1年以上且业绩贡献突出,可申报副高级职称;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2年以上且业绩十分突出,可申报正高级职称。
“放宽了条件,不意味着降低质量。”这位负责人强调,省人社厅是严格评定标准,确保评定质量。
亮点3:彻底打破了学历、资历限制
“新政策明确了破格条款,为我省广纳海外英才打下了基础。”这位负责人说,为了吸引具有真才实学的高层次海外留学回国人员来川服务,对业绩贡献特别突出,并经本专业3名(含)以上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联名推荐,不受工作年限或学位(学历)的限制,可以破格申报相应级别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