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一则可以说是十分扎心的新闻:
文中这样说道:
海外留学一度被大家视为可以找到更好工作机会的黄金门票,但如今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学生的平均起薪已从一万元人民币下降到6000元。根据内地媒体的一项随机调查显示,大多数海归对工资和待遇并不满意,其中44.8%的人收入不足6000元。这与在中国国内接受教育的学生相比优势已不那么明显。
不仅官方的数字在道出这个残忍的现象,很多个人论坛上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以比较出名的知乎为例:
留学生们在考虑是是否回国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去网络平台搜索相关讯息,但看到的内容都是这些负面消息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会失落和焦虑。花十万百万学成归来,没想到出师不捷,一开始遭遇就业困境。
尽管顶尖名校的名头依然响亮,但这无法避免海归毕业生们,回国后淹没于求职人潮的现状。
今天,我们就着重跟大家盘点一下留学生回国求职最常见的问题。
01、“我还没回国,该怎么参加面试?”
这几乎是在这个阶段被问得最多的问题,预计在整个秋招季都会是被反复问反复纠结的问题。恕我直言,问这个问题的同学,与其纠结还有起码1个月才会开始的面试,不如先磨好简历,梳理经历,以便能够顺利通过网申。同时,以下这两点也是前几届同学常用的方法:
1.关注企业的海外招聘专场和远程面试
越大的企业越会考虑到留学生还未回国的问题,所以他们要么会提供远程面试,要么会直接到海外举办宣讲会。比如说BAT三家公司都会有专门的海外场,甚至到春招的时候也会有海外招聘和高校宣讲会。(ps:左边公众号右边也会在第一时间给大家推送消息)
2.先网申,再和HR协调好时间
一般来说,校招的战线会拉的非常长,从网申到笔试,再到第一次面试差不多有一个半月的时间。而第一次面试也会持续半个月到1个月,并且会有多个城市开放面试点,也就是说,如果你连续收到了好几个面试邀请,可以联系各个公司的HR帮你协调,把面试时间和面试地点安排到一个阶段。
02、我到底算不算应届生?错过校招怎么办?
国内大多数企业的招聘期在8月到12月之间,面向的是应届生。而海归一般的毕业时间大多数是6月,少部分是12月等。哪怕6月毕业的一般也不会立即回国。这就是所谓的错过校园招聘。
官方对于应届生的定义:
国家统一招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和在择业期内(国家规定择业期为二年,有些地方延长至三年)未落实工作单位、其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保留在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毕业生,可按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也就是说应届生的定义其实是针对国内毕业的学生来说的,其实就是纳入当年就业计划的毕业生。
对于海归:
教育部很明确,不分应届和往届。海归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派遣证和报到证,手续齐全,档案齐全的,在转档报到时与国内应届生一样。就业时间在报到证上,也属于国家的就业计划。从这一点上说,海归的就业视同应届生。
实际的招聘中:
一般而言外企会认可毕业一年内的海归都属于应届生身份,也有部分企业制定了严格的校园招聘规定,时间上达不到校招要求,就无法参加,根据所申请的公司而定,所以毕业回国越早越有求职优势。
03、国内求职PK不过本土985/211怎么办?
国内大多数留学生在和国内生竞争的时候,往往都会对以下问题头疼不已:
没有国内企业认可的实习经历
很多海归硕士项目不超过两年,要保证高GPA,还要做项目,做海外实习等等,大多精力已经被耗光,无暇为国内申请做针对性的职业准备。当然,如果你有投行四大等足够亮眼的实习经历,当然是足够优秀吸引HR的眼球,但是大多数留学生在国外的实习经历都是国内没有听说过的公司,很容易被一些不靠谱的HR当作“野鸡公司”。并没有足够能得到HR认可的实习经历,也是导致海归求职难的原因之一。
那么要不要利用OPT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呢?因人而异,但是建议越早确定发展方向越有优势。如果最终决定回国,要么找世界500强并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要么就直接回国求职,在海外做无益于职业发展的工作对于回国没有任何优势。一旦决定回国,就利用寒暑假开始在国内实习。
竞争激烈、学历优势不明显
和清北复交比,海归优势全无,何况其中还有大量去海外交换学习过的本土学生,HR对国内的学生更了解,觉得国内的学生更肯吃苦,工作的时间可能维持的更长,期望的待遇更低,也就是更好用了。
海归如何打破这个刻板印象呢?打铁还需自身硬,用实习经验,英语能力,以及在国外的适应能力等软实力来证明自己。并且很多留学生应该放宽自己的眼界,其实国内有很多机会,放下500强情节和投行情节,收起那种非高盛美林大摩不去的执拗,你就会发现机会遍地都是,而自己之前把自己人生走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