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生代海归就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情感和文化因素影响是海归回国就业的主要因素,出国留学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毕业回国的比例也是逐年提升,在疫情的影响下,不少海归也回国发展,中国企业更倾向于为海归员工提供更丰富的薪酬待遇。而海归就业更看重所选城市的归国人员政策和经济发展与生活便捷服务等等。
#1
情感与文化因素
近年来,海归选择回国就业的主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占据43.7%,由于近2年疫情的影响,“国内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安全保障”,“国外的形式不利于就业”这俩个因素分别占37.1%和23.4%。而且国内各大城市对待海归的态度和政策越来越好。
#2
城市的硬件和软件
与出国留学的选择一样,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国家一直是热门的首选,比如英美德法意,发达国家的选择一直受到留学生们喜爱,那么回国就业也一样,发达的国家城市的硬件条件就很好,在学术教育上,交通以及生活服务上都要更好。
美国作为集聚全球最顶尖教育资源的国家,是中国高校毕业生深造的主要目的国,占比37.5%;其次为中国大陆地区,占比为28.92%;欧洲地区占比19.7%,中国大陆之外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占比10.27%,中国高校毕业生主要深造高校以中国大陆为主,top10中有8所为中国大陆高校,2所美国高校:哥伦比亚大学以及卡耐基梅隆大学。top11~30的高校则主要是海外院校,其中美国高校为10所,美国拥有的全球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吸引着中国高校毕业生前往深造。
数据来自领英
留学生在选择回国就业也是同理,比如北上广深,首先选择的是”城市经济要素”,接着就是“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知识产业基础好”、“医疗等公共资源保障并且集中”、“更容易发展人脉关系”等等。
相对于生活环境,海归选择的更多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是否完善。这也是大部分归国人才的选择。
海归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省会。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有所增加。随着这几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又新增了很多新一线城市,而且各省市对归国的人才也有着非常优厚的政策。
如今不仅毕业生卷,各地“抢人”也卷。随着全国各大城市日趋白热化的人才之争,除了北上广深,许多新一线城市也加入到抢人大战中。其中对留学生归国落户的态度更是十分积极开放,还提供了诸多优惠福利,包括交通、住房、养老和医疗等福利。不久前,天津就发布了最新的落户政策,本科以上学历留学回国人员,可以直接在天津落户。
北京:
留学生落户要求:
-在国(境)外获得硕士(含)以上学位
-出国前已获得国内博士学位,出国进行博士后等访问研究
-出国留学时间一年以上(结束时间以学业结束后第一次回国护照上的入境时间为准)
-年龄45周岁(含)以下
落户申办条件:
-出国前已与原工作单位解除劳动关系
-回国两年内与在京单位建立正式劳动关系并按要求缴纳北京市社会保险,并通过在京用人单位提交申请材料
-留学人员的个人信息需与留学期间一致
-赴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学习的人员,参照留学人员条件办理
留学生落户福利:
优秀人才最高奖励100万
政府提供10万元企业开办费
提供短期周转性住所
可购买免税车一辆
获得北京市“特聘专家”称号的人士可以获得100万元奖励
上海:
留学生落户要求:
-国(境)外高校博士,累计在外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毕业生,累计在外学习时间不少于半年
-国内“双一流”高校本科学士及以上+国(境)外高校硕士
-国内非“双一流”高校本科学士及以上+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硕士
-国(境)外高校学习获得学士+硕士
-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学士
-国(境)外非高水平大学本科或境外硕士学位,本科境外学习不少于2年,硕士境外学习不少于半年
-中外联合培养性质的毕业生,应同时获得国内+境外学历:境外学校录取+在国内校区或分校学习,境外学习时间和获得的学分不低于总学习时间和总学分的50%
落户申办条件:
-回国后2年内来上海并持续在上海工作
-工作合同有效期在2年及以上,且自网上受理之日起,合同有效期在3个月及以上
-根据政策,缴纳相应社保并满足规定时长
国外非高水平大学毕业和中外联合培养性质的毕业生需缴纳12个月社保,且工资要超过1.5倍社保缴费基数
其余条件需缴纳6个月社保,且工资要超过1倍社保缴费基数
-年龄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
以下4类海归人才可直接落户,只要在来上海全职工作,无需累缴社保:
-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博士
-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知名科研机构等副教授、副研究员及以上
-世界500强名企等担任高管、技术、科研职务
-上海市人社局认定为高层次人才的留学人员
留学生落户福利:
可购买一辆免税车
浦江人才计划:可获得最高50万元政府资助资金
浦东创业:可申请15万元创业资金
广州
留学生落户要求:
-在国(境)外院校获得学士学位的留学人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下(含40周岁)
-在国(境)外院校获得硕士学位或具有海外硕士研究生学历的留学人员,年龄在45周岁以下(含45周岁)
-在国(境)外院校获得博士学位或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留学人员,年龄在50周岁以下(含50周岁)
落户申办条件:
-在广州市各区内市属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工作
-在省市场监管部门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工作(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清单内的非公经济单位除外
-在广州创办企业或开办个体工商户
-满足广州市关于留学人员社保缴费的规定
国(境)外硕士及硕士留学人员,申办时须在有广州社保缴费记录(五险同参,无需连续6个月)
国(境)外本科留学人员,在择业期(本科生择业期从毕业证书落款日期开始算起两年内)申办时须在本市引进单位有社保缴费记录(五险同参);在择业期外入户需要有连续6个月广州社保缴费记录(五险同参且引进单位有参保记录)
留学生落户福利:
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个人最高20万元
可购买一辆免税车
留学人员的项目向科委申报,一次性给予10万元启动资金补助
深圳
留学生落户要求:
-年龄在45周岁以下
-在境外获得学士以上学位(需通过教育部的学历认证),或在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工作或学习一年并取得一定成果的访问学者或博士后
落户申办条件:
-取得深圳市《出国留学人员资格证明》
-未参加国家禁止的组织及活动,无刑事犯罪记录
留学生落户福利:
享受深圳生活补贴:本科元/人,硕士元/人,博士元/人
可购买一辆免税车
可申请租用市/区政府提供的安居房和留学生公寓
杭州
留学生落户要求:
-在国(境)外大学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并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国内外联合办学需出国(境)就读一学年以上)
-在国内取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后,以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或博士后身份受邀到国(境)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公司以同一研究目标工作或学习累计360天及以上,并取得一定成果
落户申办条件:
-在杭创办企业或与杭州市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且该企业(用人单位)已在杭为其缴纳社保
留学生落户福利:
对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来杭创办企业人员,提供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资助资金
对入选“521人才计划”的创新人才,提供80万元的安家补助,并提供购买一套不低于120平方米的人才专项住房
给予创业者最高500万元银行贷款的全额贴息
成都
留学生落户要求:
-在国(境)外取得国家认可的本科及以上学位学历认证证书
-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下
落户申办条件:
-非成都户籍凭本科以上毕业证即可申请落户
留学生落户福利:
硕士及以上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成都创业,最高可享受50万元的资助
博士学位在成都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每年稳定工作9个月以上,最高可享受30万元的资助
留学生创业可享受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南京
留学生落户要求:
-取得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45周岁以下本科学历毕业生
落户申办条件:
-非南京户籍凭本科以上毕业证即可申请落户
留学生落户福利:
对高层次创业人才,最多可给予100万元资助资金,并提供办公租金补贴或减免
住房租赁补贴:博士每人每月1000元、硕士每人每月800元、学士每人每月600元(补贴期限累计不超过36个月)
#3
就业岗位分析
据2020年底教育部官方统计,“201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较上一年度增长6.25%;2020年国内岗位投递简历的留学生数量较2019年(5.3%)猛增33.9%”,导致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新冠疫情的阻碍,留学生被迫留在国内。
2020-2021“海归求职人员呈现年轻化、高知化趋势”,其中,25-34岁群体占比最高,达64.6%。
行业趋势:“金融、互联网、文娱行业更受海归偏爱”。有22.1%的海归向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投递简历,12.3%为生产/加工/制造业。近年来,金融科技、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都导致了留学生把这些专业作为首选。也是毕业就业的首选。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
海归在国外所获学位的主修科目以商科、社会科学、工学、自然科学为主,出国留学获得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国际化视野、外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等方面,专业知识与技能、人际沟通能力的占比也均超过50%,相对而言,创新能力和扩大人脉网络的比例较低。
随着疫情的爆发,越来越多留学生回国后选择进入体制内。“体制内”包括行政编制、参公人员、事业编制和军队文职,前两者主要通过国考与省考进行选拔。
此前已有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回国求职的海归数量明显增多,尽管在传统认知里,外企和私企是留学生的好去处,但根据益普索《2020海外留学趋势报告》,在回国就业的留学生中,将近一半进入体制内工作,其中21%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25%任职于国企。
超过八成的海归回国后都能实现再融入。渐渐地融入是主要类型,占54.4%,较快地融入的占32.7%。一直很难融入的占12.9%,说到融入,这需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文化、交流等活动,帮助海归人员更好地融入回国后的生活和工作。
1
EN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