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回国4个月了,整个校招期间,坚持投了400多份简历,做了200多次笔试,结果面试才10多个,而且全是终面被刷。昨天终面又被刷了。
原来满怀自信性格阳光的,现在自卑到朋友约也不敢出去,他们都找到好工作了,而我还是游手好闲,丢人啊。
面试被拒的原因也让人心纠,有说担心专业知识和国内有差异,适应不到的(好,我现在自学)。也有说怕我沉不心工作跳槽的(现在这形势,我敢不跳啊。)。也有说忧虑我不习惯国内职场的(……)。
越想找到工作,越找不到,心理越焦虑不安,情绪越来越易怒暴躁。。
我现在很后悔,当初就应该在学校认真学习,把gpa刷高。有目的性地找国内实习,而不是东一榔西一锤,毫无目的性地工作,回想起来完全浪费时间。同时考各种国内的证书,现在竞争者都各种cpacfa,而我回国啥也没,证券从业证还是临急抱佛脚考下来的。
现在手上拿得出手的技能就只有:
英文,可现在国内英文技能早就已经是标配了。本硕都是海外,英语挺好的,口音纯正,雅思口语能到7.5。可是我不想当英语老师啊,未来也没从事教育的打算,
半桶子财务技术,在国外做过半年会计实习,可是国外和国内差别太大了,现在cpa也没考。
上不了台面的金融分析知识,都是纸上谈兵,最多就是在国外公司实习了半年的行业分析、另外一海外公司2个月的估值分析和国内一公司2个月的项目调研,根本竞争不过别人啊。
嘴皮子也不厉害,我兼职销售的时候,说话真的不怎么厉害,不怎么会忽悠人啊。
数学统计知识会比较扎实,毕竟辅修了部分精算课程,懂些概率、回归、离散、折现、偿二代等。
哎,怎么办?整个人都慌了,我现在自学python,试下努力上手,看看能不能转向做数据分析或者商业分析,你们觉得靠谱不?还是说参加培训班转行cs?
楼主,你现在还好吗?我想给你说,我也一样的,美国前30硕士海龟,可能是社会科学类的专业对就业多少有些影响吧。好企业,好行业根本去不了。特别不甘心。在国内前两份工作薪资和工作内容都不太满意。只能说在北京自己勉强混的过去。所以你懂的,薪资是某乎大神们的X分之一。比其他文科硕士稍微高一些。最近裸辞了。海归只要学校不错,找工作应该不是问题,但企业的档次,工作的内容,是否遇到靠谱的同事和领导,真的是太难说了。感觉自己也一直很抑郁吧。抑郁的不是怕找不到工作,而是找的工作根本不利于长期发展,而且真的薪资要的已经不高了,还被不断的打压。
说起海归,在十年前大概还是一个很高级的名词。
国际化、高知、高薪……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留学生数量的增加,近些年来作为留学生来讲确实不吃香了。出国确实是为了镀金,到回国以后找工作hr会对比你的学校,你在海外的专业等等。其实国内的工作并不难找,难找的是适合自己的工作。
去年因为疫情回国之后我也多多少少投递了几家国内知名企业,甚至想到考公或者进到事业单位。部分事业单位及机关部门已经把留学生归到了社招范围内。当时我是回国找一份实习工作,因为我还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毕业。
那个时候先是到了一家外企实习,外企工作嘛,留学生还是比较多的。大家也大多都是英美留学回来的,薪水说实话并不是很理想。最起码不是他们心仪的数字,但是在国内这种大环境下无论你是985/211毕业还是世界QS100知名院校毕业,到了工作岗位上来讲你就是一个小白。
这就是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当然也有少数海外就有工作经验,个人简历上履历也是非常漂亮。再加上自己的专业对口性比较强,那找到高薪工作的几率还是非常高的。事实上根本没有多少人会从事与自己专业相符的工作。好比说我,在芝加哥大学读的公众管理,回国之后做的海外运营。之后三个月实习期结束还被自家机关单位叫去参与人口普查工作,那个时候做的事绘图加数据处理。
所以说,海归回国后不要心气儿太高,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企业就去面试,沉得住气。前期也不要太挑三拣四,当然了我们也不要做企业的免费劳动力,所有一些小企业要割的韭菜。当你选择好一家企业以后,我们可以不抱着我要干一辈子的想法,但是我们要有自己的目标,我是来积累自己的岗位经验,还是我要通过一家公司积累自己的人脉与资源,带着“目的性“的去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如果你海归回来以后发现在即根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每天昏昏沉沉,那就要自己反思一下自己。有的时候焦虑并不是自己找不到工作而焦虑,其实就是自己在家呆太长时间了。走出门去,多去思考总结一下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面试了很多家公司了到底是什么原因没有通过自己。
有些时候并不是进到一个知名大企业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去尝试一下吧,无论哪个企业,哪怕工资比较少。也正好去借此机会了解国内的行情。
我是一个留学美国的北京女孩Joy,欢迎你们来关注我嘻嘻~
小麦每天都在和海归们打交道,的确国内目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原因在于学历已经不再只是用人标准的考量方向,换句话说,除了学历达标,我还要看你其他突出匹配的点。是不是很卷?是的,但是我们更应该仔细分析一下自己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原因。
小麦认为最重要的致命点是缺乏对口实习经验。也许留学生们不缺乏优秀的项目经验,但是企业更希望可以找到一个能直接上手的人才。此外,要针对自己过往的经历进行深挖,突出这段经历中能够体现自身特点/能力的地方。
被刷的原因除了外部竞争激烈外,更重要的还是简历信息和岗位匹配度的问题。所以,求职向来都是提前做好准备,而不是等到了那个时候再准备。
小麦多年来深耕于求职领域,与很多优质企业构建同等价值互换的理念,致力帮助每个海内外留学生追逐梦想。以下是部分与小麦一起努力收获的真实数据成果,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数据真实可查
最后,这里是@麦芽求职,专注为全球海内外同学,提供一站式求职辅导。目前已累计帮助3000+学员斩获世界500强名企实习或全职左边offer右边,并帮助1000+学员获得名校留学申请左边offer右边。有任何关于实习内推|校招全职|笔/面试辅导|1V1定制服务的相关问题,可以直接来找小麦~
楼主别慌,看着楼主的条件,还是很优秀的,只是现在大背景下,显得没有那么突出,不要轻易否定自己。。
秋招刚结束,今年毕业回国找工作的留学生们原以为在国内求职难度会比国外低,结果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求职失败后,不由得迷茫焦虑起来……
1.误入”海废回收“小组
下图是豆瓣“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小组里,一位留学生发的“吐槽贴”。原意只是随便调侃一下,没想到发出后却成为了小组热帖。
该小组聚集了很多好不容易归国,还被迫沦为失业、失学的学生。群主本意是希望海归留学的失业失学者可以在此分享自己的经历经验,讨论如何摆脱困境。
看似是“海废”聚集组实质上却是正能量小组。在这里,有人提出当下的迷茫,寻求帮助;有人分享过来人的经验,给予安慰。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为如今的3W余人。如果你也正为找工作而焦虑,不妨去小组看看,你会发现陷入焦虑迷茫的不仅仅是你一个人,海归大军中有无数个优秀留学生被迫成为了“海废”……
2.普通留学生真实生存现状
@Rose喜欢吃肉丝
硕士毕业后,我并没有去北上广深去闯荡,而是选择了三线城市的一家民企,拿着税前8k的工资,平淡的过日子。
@白云
我在华为做码农,总包20k一个月。听起来是不是还可以,但和海外大厂起薪12w刀相比是不是一下子就有落差了,但没办法因为疫情还是想要回国。
@A_NONYME404
本人专业是艺术策展。这个专业现在国内好像成了热门,留学机构也推这个专业,的确是它听上去很厉害,做的工作其实更多是统筹+理论作者。
相对的,它的职业对应面也非常狭窄,框死在艺术行业内,画廊,美术馆等。另外它的职业成长周期也十分长,如果是sale的角色可能职业成长更加明晰,但是策展这个可以说依赖于各种人脉,平台和运气。
我去年毕业之后,苦于找不到薪资合适还是对应专业,大概浑浑噩噩地大半年没工作过。整个人都很抑郁,一方面放纵自己,一方面内心焦虑,自己是不是真的是个废物。
中间也试着投过大厂,但基本没回应,我的简历经历主要集中在艺术行业这一块,hr上来就觉得不匹配。
今年上半年去了杭州一家广告公司做策划,广告行业真的没什么门槛,做案子我很快就上手。商业策划案虽然做起来恶心,加班也很多,但是钱是实实在在地多起来,职业成长也很明显,融入社会的感觉也很好。
不过心里还是更喜欢艺术文化类的东西,就去了上海。上海新鲜的活动,艺术活动很多,机会也的确比杭州多。
@travellingbaby
我是去年9月底回来的,一直断断续续地在投简历。1月份开始认真找工作,结果面试都少的可怜,大部分还经验不匹配。
以后的职业规划是不想再做单纯的会计也不想再做审计了。当初选择金融审计(审计对象为私募基金等)是给自己挖了个坑啊!现在想在国内转到industry都没人要。
我在国外四大干了一年,之前在小firm(做的并不是正统的审计)干了3年,拿到了H1B和CPAlicense才去四大。
本来我是想留美的,但是去年因为疫情等多种原因想回来试试。结果,哎……
过去海归留学生比国内高校毕业生更有竞争力,在求职过程中更具优势,然而时至今日,情况早已悄悄改变。
1.求职用时拉长
《2020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海归群体找到心仪工作的时间周期,总体要比2019年也回国求职群体花费的时间更长:
2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用了4-6个月的时间找到合适的工作6%的人表示自己用了7-12个月4%的人甚至花费了1年以上的时间才找到工作
2.近4成海归年薪不足10W
根据UniCareer发布的《2020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12.8%的海归认为自己应该拿到30万元以上年薪,但真正拿到这一数字的仅占5%;有接近四成海归的实际年薪不足10万元,这一比例相较去年增加了足足一成;三成海归认为首份工作未达预期。
图源:《2020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
曾几何时,海归回国都是自带光环的,如今却自嘲”海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求职失败。留学生求职难,是内外因素共同导致的。
疫情下,全球经济承压,国内疫情防控效果好,经济快速恢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求职。
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即有意在国内发展的海归人才数量较2019年猛增33.9%,增幅远高于往年。
而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报告》也显示,2020年应届留学生群体回国求职同比增长67.3%,二季度同比增幅高达195%。
来源:Boss直聘研究院
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调查显示,超七成企业HR表示,不会优先录用海归。具体来说,66.1%的人表示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8.0%的HR和管理阶层表示不喜欢海归;只有25.9%的人表示比较青睐海归。
国内HR表示在招聘海归留学生时往往存在以下三点顾虑:
1.素质良莠不齐
海归留学生质量参差不齐,除了比较知名的国外学校,还有很多海外毕业生拿回来的文凭根本不受认可。大部分HR认为与其花费时间成本筛选“野鸡大学”毕业生,还不如转招国内优秀应届毕业生。
2.用人成本高
聘用海归学生会大大提高用人成本。大部分家庭送孩子出国花费多,这部分学生希望工作时能得到更高的回报,所以他们所要求的底薪相对也更高。《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45%的海归期望月薪在8,000-15,000元,高于整体求职者。
但这对于企业来说增加了用人预算,所以除非是非常优秀的简历背景,一般企业不太愿意招聘海归。
3.缺乏工作经验
在希望聘用海归的企业中,有55%明确提出海归需有1-3年的实践工作经验,而不少归国的学子却普遍存在缺乏工作经验的现状。
首先要找到自身的不足,只有找到不足才能对症下药。
据《2020海归留学生就业洞察报告》显示,缺乏对国内求职市场的了解以及缺少相关实习经验是大部分海归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
1.缺乏对国内行业、公司和职位的理解
对于大多数海归来说,因为长期在国外上学,大多数留学生的社交圈是由同班同学或同校的学长学姐组成的。这就导致留学生们刚回国求职时缺乏对国内行业、公司和职位的理解。
所以在还没有毕业时,你就可以提前加入各种互助小组壮大你的社交网络,通过一些求职经验分享小组,了解国内行业现状以及公司岗位职责要求等有用信息。
如果有想要了解的企业,你可以查看企业的左边公众号右边或者官网。从这些账号中,你可以找到企业的招聘信息以及已入职员工的社交账号。
你可以直接给你想要去的公司的在职员工发消息。如果他们给出回应,你可以约他们喝个咖啡并向他们寻求帮助。不要害怕求助!大不了就是对方已读不回。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存在,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全球各地的人建立联系并获取有效信息。
你还可以来“留学咖啡馆”APP,在“留学把把脉”版块发帖咨询。
2.缺少相关实习和全职工作经验
“我才大一/大二,实习这个事儿不着急”,这是绝大多数留学生(包括国内学生)的最大误解。其实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提前开放针对大一、大二的实习项目。
当你大三/大四拿着苍白的简历想去找实习积累经验时,别人的简历上却早已写满光鲜的实习项目,你说用人单位会怎么选?
3.毕业时间尴尬,错过校招
很多学生认为:既然决定了回国工作,那就等到回到国内后,再开始行动。殊不知,这样往往会错过最佳招聘时间。在今年刚结束的招聘季,其实许多名企在上半年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招聘工作。
比如贝恩、科尔尼、罗兰贝格等顶级咨询公司在8月底9月初就结束了2022的校招网申阶段:
比如你们熟知的互联网名企——百度、京东、字节跳动等,早申阶段也在7~8月结束:
再比如,国泰君安的2022校招网申已经结束157天了:
但尴尬的是,在这个申请阶段,大多数留学生还没有放假或毕业。因此,一旦你决心回国,你一定要随时留意国内的校招机会。等你回国后再开始找工作,留给你的机会已经没有那么多了。
4.不了解国内招聘渠道和信息发布
通常,各大、中型公司会在自己的官网或官网左边公众号右边发布招聘信息,此外还有很多特定的招聘网站,以及还有专门为应届生整理的求职网站等等,这些馆长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总结过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戳:《史上最卷求职季:当90万海归遇上国内900万毕业生》
归根结底,想要发挥出留学生的优势,还是需要提前做好规划,不仅要在学业上多花精力,掌握课堂上的知识,还需要多积累相关实习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而对于目前正处于求职困境中的学生,或许这个阶段会很煎熬,但也要尽快静下心来,重新回顾下过去这段时间的求职经历,总结失败教训,迅速调整好自我,相信一定能收到DreamOffer~
▌声明:本文由留学咖啡馆原创编辑,转载请注明
▌来源:豆瓣、应届生求职网、Google
▌关于版权:留学咖啡馆尊重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电话+86-571-
机会不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想要得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意味着你需要拥有大多数同龄人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石亦在加拿大度过了自己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他在聊天中开玩笑地提到,自己曾看到一条发布在社交网络上的问题:“2021年找工作会比2020年更难吗?”而下面的回答是:“2021年找工作不会比2020更难,但是会比2022年容易。”
石亦说:“我还在写毕业论文时,家里已经开始问我有没有准备秋招了。”
秋招是不少临近毕业的学子接触到心仪岗位的第一个机会。在国内,许多企业会在高校内直接招聘那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春招一般从三四月开始,而秋招从九月进行至十一月。
但身处海外的留学生通常没有这个机会,主要是因为学校开学和毕业时间与国内不一样。有些同学可能五月毕业,稍微晚一点的,比如石亦是去年十月份参加的毕业典礼,那时好工作已经先被其他人挑过一次了。
石亦说:“有些企业只招夏天毕业的‘应届生’,即使HR认为我够资格,最后我也会因为学历证明上的日期,得不到入职机会。”
PhotobyHeadwayonUnsplash
更重要的是,尽管现在很多企业开展了线上面试,但在拿到左边offer右边前线下面试总无法避免。疫情之下,回国的留学生不再是一条航线直接到家门口,随后顺利找到工作入职这么简单。
石亦解释道,确认毕业后的一个月,时间总用来办理各种证明,处理回国相关手续。不说回国机票有多难抢,等到航班落地还要先隔离十天半个月,入职无论如何都要排在后面。
回到了山东老家的石亦表示:“现在公司校招的时间越来越早,今年春天我投了几十份简历,获得的面试机会寥寥无几。”
石亦最后在一家创业型公司做文职工作,这和他所学的专业并不对口,只是他已经厌倦了一直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的日子。
从大厂找到工资不足两千块的创业公司
海归留学生们并不是受不了打击的年轻人,只是从学成归来到面试不顺,一系列的挫折会一点点消耗人的意志。左边offer右边被拒的糟糕体会证实了他们对自己的负面想法,由此产生的不自信进一步阻碍了他们的成功。
金融系海归留学生的李亚有一颗追求梦想的心,尽管家人希望她可以继续读博,或进入证券公司工作。李亚却认为新媒体行业更适合自己,尤其是与电视传媒有关的职位。
毕业回国三年的李亚说:“一开始我满心只想去大厂,在求职网站上投了简历后却只显示已查看。之后我开始不管公司大小,觉得合适就投,逐渐到连工资不足两千块的实习生我都会去投。”
她觉得相比薪资待遇,自己更看中的是公司氛围,和与传媒相关的岗位发展前景。在降低期望后,李亚也遇到过让她“自我感觉最良好”的公司,因为HR在招聘时提过有海外经历者优先。
李亚记得那家公司离自己住的地方并不近,每天上下班可能要两三个小时,薪水只能勉强维持她独身一人在大城市的生活,但她依然愿意和大部分普通求职者一样,为了一份心仪的工作委曲求全。在回家的路上,李亚甚至已经想好了未来的生活,但没想到这家公司最终还是拒绝了她。
无法将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的感觉,有时会让海归们认为自己所作的职业规划是错的,以至于不得不降低对工作的要求。李亚说,这个过程中就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被挑挑拣拣了无数次,被家里吐槽了无数次,好像顽石被磨平了棱角。”
但即便是找到了工作,好不容易得到‘梦中情司’的左边offer右边,有些中国留学生往往也面临着更艰难的现实问题——难以适应“内卷式”的工作生活,无法对996说不。
不愿躺平,也不想996
李亚的运气在被心仪的公司拒绝后否极泰来。继续海投了一番简历后,她成为了一名活动策划人员,并凭借着出色的业务能力顺利获得了年终晋升和加薪的机会。
李亚告诉加美必读:“我本以为晋升后可以大展拳脚,没想到自己很快就被工作搞得心力交瘁,每一天过得都非常挣扎。”
李亚在小团队内担任团队领导,在带领小组完成策划工作的同时,还需要经常协调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李亚的学历和“国际化思维”被同伴和上司寄予厚望,而她自认为缺少工作经验,所以凡事想要面面俱到、以证明自己能力。
中层管理是一个艰难的工作,这个职位会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如果项目运营起来有难度,就会觉得筋疲力尽,士气低落。
李亚说:“我的小团队里都是同龄人,我其实只比他们早入职一段时间。他们干得不顺心可以提离职,或者在微信群里一起抱怨一下,我只能和其他朋友倒苦水。”
李亚虽然对上司给予的信任非常开心,但她也害怕自己过于自信。她比入职时工作更勤勉,出差和加班到深夜成了一种常态。除此以外,她还要担起赡养父母责任,弥补出国几年留下的遗憾。
李亚说:“我回国后,父母很希望我能多陪陪他们,特别是家里的老人。”
半年以后,李亚在考虑要不要辞去这份工作。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困境,在升职前我很喜欢这份工作,结果后来我大部分生活都被工作占据了。学生时虽然功课很多,但没有这么紧张过。”
海归“归海”,没有那么简单
既然不适应国内的生活,为何不考虑“归海”?这个问题他们不是没有想过。
归海的理由可能多种多样——有些喜欢留学生活的人,在国内工作几年,攒够了资金再出国读书。还有些人回国以后发现跨国性质的工作,更便于自己发挥长处,于是选择进入外贸公司或需要常驻海外的项目组,完成自己“归海”的计划。
石亦说,在国外的时候,觉得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没有差别,只要好好努力就有出路。后来同学们毕业都回国了,他感觉一个人漂泊在外撑不下去,回来后才发现这是焦虑的开始。
他考虑归海的原因除了重燃起留学的渴望,还来自于家里不断施压:“你现在都26了,就算你去大城市一个月挣两万的工资,我们家的条件也支持不了你买房。等以后你年龄也大了,我们老了怎么办……”
石亦很挣扎,他能理解为什么爸妈想要他有事业编,也认为自己的专业在老家最好的选择是考公务员,同时他又自觉人生才刚刚开始,不应该过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他说:“我就是想折腾又被年龄焦虑束缚了。”
石亦称:“我已经当过留学生,我知道博士只会比本科和研究生难。我想要再尝试一下,但我已经不像刚出国时那样无知者无畏了。”
也有朋友劝他,家境一般不适合读博,它不是捷径,反而延长了痛苦。随着长年的积累,科研、毕业、收入等等方面的压力就像房间里的左边大象右边,即便对它视而不见,问题也不会消失。如果没能成功读下来,三十岁了再硬着头皮再入职场,到时候面临的痛苦会比现在多得多。
以读书逃避找工作,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你终有毕业的一天,等数年后,你还要再想下一个十年该怎么办,而你所认识的朋友、同学可能已踏入职场十年了。
在矛盾的思绪中,李亚认真考虑了重新回到海外工作的可行性,不过眼下因为疫情所有计划只能暂时取消。她说她认识的留学生里不少人都会想过归海,大家首先考虑的一点是华人在海外的职场天花板偏低,还有身为女性的就业赛道窄的问题。
李亚表示:“我后来体会到了一点,不管我以后在哪里,如果把年龄看得太重,反而会束手束脚。寻找个人目标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比如说,应聘时面试官会询问你的过往经历,你自己也要想好,海外背景对你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只是你工作不顺了,回家扑在床上,做的一个美梦。”
如果考虑“归海”,这两个字也并不单纯意味着重新回到一个国家,而是应该先针对自己的能力及所学专业,选好要去的城市和地区。想想自己是要在新世界里拼出一番天地,还是觉得人生在世要努力享受生活。
李亚最后对加美必读感悟:“我们都还年轻,拥有许多可能,计划好自己的方向才不会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