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大、南洋理工或者排名30-50的美国的授课制硕士(也可能会做一些研究写论文什么的,但主要肯定是授课)想回国读博的话是否可以?具体的操作是什么呢?大概率能到哪些院校读呢?
国内硕士继续在国内读博深造,向来是主流所在。最近一些留英硕士也开始选择回国读博,加入到庞大的“内卷”大军中。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就读于英国“QS”世界前50的高校!!
各位都知道英国的大学教育在世界上是处于顶尖的,自然会对这种现象产生疑问:这样回国读博不可惜吗??看完本文,或许就能帮助你消除这些固有看法。
2022年英国“QS”世界前50高校2022年国内“QS”世界前50高校
从2022年世界QS排名前50的高校数量来看,英国占据8席,可谓表现优异,但我们国内的高校也依然不甘示弱,占据了5席。如果你是从英国的TOP50,考到了国内的TOP50,只能说是“打了个平手”。
虽然说,同是TOP50,英国有4所高校占据了TOP前10,国内的5所高校确实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考虑到毕业后想要扎根国内的环境发展,“清北复交浙”的名气,显然是“一卡通”,基本能“刷开”各个就业岗位的门禁。
“985”和“C9”的QS表现(图源:作者)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众多的“985”,包括“C9”。它们在QS世界排名中同样也表现突出。即使你的心仪高校不属于QS世界前50,但是从国内目前的考博情况来看,其竞争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除了国内的“土硕士”大军跟你同台竞争,可别忘了,还有来自美国、欧洲其他国家的名校海归,也在虎视眈眈。
值得一提,国内的一些211高校同样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比如南方科技大学(QS275名)、北京科技大学(QS414名)、上海大学(QS436名)。
先来几张图,看看国内的本科毕业生去境外留学的一些动向:
【01复旦大学】
2020年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图源:官网)
【02电子科技大学】
2020年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图源:官网)
【03中国药科大学】
2019年中国药科大学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图源:官网)
【04长安大学】
2020年长安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图源:官网)
【05苏州大学】
2020年苏州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图源:官网)
从上面列举的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可以看出:境外深造的同学中,一半以上都进入到了“世界QS排名前100”的高校就读,其中大部分985高校毕业生更是集体扎堆“世界QS前50名”,一些强势的211院校,像苏州大学,也表现出相同优异的成绩。
换句话说,能进入世界名校(包括英国)就读的生源,既有来自985,也有来自211的同学,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只有985的顶尖学生才有机会入读”。
所谓的国外“名校”光环,主要源于过去认为“出国难以及只有NO.1的优秀生才能出国”。
首先是“考博”这件事本身,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已经成为就业前的门槛所需。更多的人都希望能在毕业时手握一份高学历以获得更好的职位选择。
而回国考博,只是这个现象的其中一个表现,不仅回国考博,留在海外继续深造,也已经成为常态。
图源:知乎图源:中国教育在线NationalCenterforScienceandEngineeringStatisticsSurveyOfEarnedDoctorates(《美国博士学位调查》)
选择回国读博,并不就是说他们“不想留在国外继续深造”。想在英国读博的难度也很大。
在之前的推文中,小博已经介绍了在英国读硕,毕业时是分“等级”的。像牛津、剑桥这样的顶尖高校,对申请博士学位的要求一般都是本科能够拿到二等学位及以上,或者拿到“merit硕士”。英国的博士学位多以研究型为主,在申请的时候自然就对论文有了一定的要求。
所以问题来了,短短“留英一年”拿到硕士学位的同学,是很难有“多数量、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出来的。加上国内的同学当初申请的硕士类型,多数是“授课型”的学位,这对今后想留英读博是相对不利好的。
不要觉得出国留学的就只是为了拿一个“海归”头衔,或者是单纯的“镀镀金”。也许人家就是一直想读博呢?
可是国内保研、考研的竞争逐年“白热化”,有条件的选择出国,更像是一种“曲线救国”的策略(相对来说,留学的竞争压力小一些)。
图源:作者
此外,都知道现在的高校教职招聘大都要求有海外留学经历。对于那些当初就铁了心当老师的人来说,已经拿到了这个“条件”,何不早点回来,通过国内“博士阶段”的学习,近距离的熟悉国内的高校就业环境,为毕业就业做最后的准备。
花销这一块,自然就不用多说了。毕竟,能够拿到全额奖学金出国读博的人是少数,多数人不得不走自费的路子。
图源:知乎图源:迁木网图源:腾讯网图源:图源:知乎
国内读博,基本上就不存在“是否自费”这样的说法,因为,每年交上去的1w左右的学费会以奖学金的形式再发下来给你,加上额外每个月的助学金,社会兼职、为导师工作,每个月攒下几千还是很容易的。
图源:作者
来看各高校教职的招聘条件,按常理,选择继续留在海外一口气读完博士再回来入职,显然更符合高水平大学的人才诉求。况且很多高校要求具有“2-3年的海外经历”,一年制的留英硕士显然是不够的,那为什么还要选择回国读博呢?
国内各高校招聘政策(不是“固定标准”,只做参考)
小博认为,使得他们做出这种选择的主要原因在于:想留英读博,比申请国内普通985以上的高校博士要难!!
来源:知乎图源:官网
国内普通985高校读博的雅思成绩通常是>5.5,此外,也不是说选择国内读博,就对进高校很不利——可以继续走“博士后”路线(博士后的经历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历年限上的不足)。在国内读完博士后,谋求一份“博士后”的过渡,通常只要联系好“合作导师”,就有机会。
重庆大学教职招聘条件(图源:官网)中山大学人才招聘(图源:官网)北京理工大学人才招聘(图源:官网)
有一部分同学是在硕士毕业回国找工作时,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不那么明显,社会竞争激烈程度超乎想象。所以想再次“提升”一下自己的学历。
既然“卷”了,我就要成为“卷王”!!
对于已经回国了的同学来说,选择在国内读博,也变得情有可原,毕竟少了“海外申博”的手续上的繁琐。
受国外疫情影响,留学回国的人数也大幅度上升。据2020年底教育部官方统计,2019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8.03万人,增速达到11.73%。
2020年度选择回国发展的海归数量激增,较2019年猛增33.9%,增幅远高于2019年(5.3%)、2018年(4.3%)的同比增幅。
女朋友/男朋友在国内发展,我要跟着她/他走;
父母都在国内,反正早晚都要回来,不如早点回来让他们安心;
国内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绩,我也想赶上这趟快车;
国内的IT互联网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感觉回国镀镀金更好进那些大企业
……
总之,回国读博,有的同学是迫于“各种条件”,也有的人始终在自己的“预定计划”中,都是自己要走的路,选择了就要义无反顾。
那么,不仅英国,还有美国的这些海归硕士们大批选择回国读博后,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残酷的一面:
01国内考博愈发“内卷”
对整体的考博环境来说,确实也更加险峻了,以往博导只需要在国内的学生中、甚至是自己的学生中,挑一挑人选,现在明显有了同样优秀的“新鲜血液”,怎么能不心动。
关键是,能熟练使用外语这一点,就让国内考博的同学感到头痛,逼着他们不断打磨。考博越来越难,已成既定事实。
02拼“名校头衔”,更拼“论文成果”
话又说回来,以往的留学模式,多是希望靠着名校的“头衔”在以后能有“捷径”可走,可是在国内考博考核的这一关,不仅要看你的教育背景,更重要的还是个人的科研竞争力。
图源:unsplash
前面的分析已经得知,在“教育背景”差不多的情况下,还是得“拼论文”。
03跨专业也成主力军
由于国内外很多专业体系不是完全的“对接匹配”(比如国内属于工科的“建筑学”,在国外是属于“人文艺术”领域的),很多同学就不得不选择相近甚至是于原专业不相关的国内专业方向进行博士申请,这也是导致同台竞争愈发激烈的一个原因。
不仅要PK掉同一个对口专业的对手,还要随时提防着其他跨专业的选手。真为他们捏把汗!!!
利好的一面:
01竞争更加公平公正
考博的人越来越多,自然就不能随意的进行挑选,或者说是任凭一些“潜规则”左右,也会促使招生机制更加的完善公允,尽可能让每个人都获得应有的机遇和表现的机会。这是令人欣慰的。
02带动国内的学术氛围
海归硕士们回国读博,自然会在前期“考博信息”的交流中与国内的学术团队建立联系,留学的视角、国外科研经历的信息共享,能像“星星之火”在国内的小团体中带动更具合作的科研氛围。
即使是简单的交流一些看过的国外名著,也能促进思想的碰撞。换句话说,国内的“土硕士”们也需要这股新鲜劲来随时“敲打”一下自己以往的思维定势。
04如何规划
如果选择回国读博,应该怎样准备和规划?这在小博之前给大家的分享中,已经做过细致的介绍,在这里就简单一提。
(1)科研成果
这是重中之重,是将来必须搬上台面的东西,既然在海外读硕,就好好利用平台、资源的优势,多发表一些高质量论文(国内的硕士们往往在这方面比较欠缺),然后就是关注专业方向内国内的期刊,很多是涵括在“申请—考核”打分细则里面的。
(2)导师联系
“只在英国留学一年”,意味着你刚准备去读硕,就要开始准备“联系博导”的事情了,这件事要时刻“挂在嘴边,记在心上”。
图源:unsplash
(3)信息掌握
一定不要断了与国内本科同学、老师们的联系,他们读研后,会接触到很多重要信息,能帮助你少走很多弯路。
(4)积极备考
像个人简历、作品集、各类证书、获奖、科研计划书等相关材料要随时收集并整理,与考博相关的专业课复习也要尽早提上日程。回国考博,可以提前关注国内一些比较权威的机构,根据专业情况进行有必要的训练。
更多考博干货,尽在【考博岛】左边公众号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