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出国留学百万,归国月薪三千??
今年有回国打算的留学生们,多少都被网上的消息吓到了。
毕竟从疫情爆发开始,就陆续有大批的留学生纷拥回国,媒体对此的论调基本是一个路子:
一眼扫过去,满屏幕都是“破千万”、“暴涨”、“内卷”、“难上加难”等字眼,看了不焦虑是不可能的。
更别提一打开某乎等平台,就仿佛眼前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状,好像全世界都在用力告诉我们:“今年回国的留学生太多了,留学生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
然而,《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新鲜出炉,让不少曾经发表过言论的媒体纷纷打脸。
整体而言,海外学历优势仍然存在
在全国范围内,202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不敌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毕业生,仅有34%的就业率。
在这群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当中,平均实际薪资仅有7k左右,较原本的期望薪资调查有着不小的差距。即便是互联网、金融行业这些深受应届生喜爱的工作岗位,也是如此。
然而另一方面,归国的海归们却已经突破了10k的平均月薪。
除了大家熟知的咨询、金融等外企较多的行业之外,相当多的互联网企业、新型产业都开始特殊招聘归国人才,并且非常重视应聘人具备海外留学生这一身份。
除了这些较为年轻化的行业之外,很多事业单位也开始重视起海外归国人才的特殊性,并且针对一些相关岗位已经开始试点招聘。
2021年留学生交出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看起来情况似乎并不像媒体们口中所说的那么严峻。
那么为什么最初会有如此多人不看好留学生呢?
从崇拜到抵触,从抵触到排斥
从崇洋媚外到抵制热潮,中国用了一百多年。
清末民初,西方人带着他们的“洋货”由上海、广州等地登陆,开始逐步冲击中国市场。那些罕见的肥皂、蕾丝裙、古巴烟成为了往来的“硬通货”。
那个时候,能用到起“洋货”的人家非富即贵,一时间,一股追捧西方世界的奢靡之风弥漫在上流社会,几乎左右了民心所向。
那个时候,不仅是民间的气象有了变化,就连清政府也意识到了世界的变化,派遣了第一批留学生远赴海外,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振兴中华。
1872年-1875年之间,清政府曾经先后派遣过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
这批学生平均年龄仅有12岁,因此他们又被后人成为——“留美幼童”。
那个时候,留学生身上往往肩负重任,因而受人尊敬。
而等到中国彻底可以独立站立于世界上时,世界格局却悄然发生着改变。
留学生不再是肩负神圣职责的象征,而是代表了自由求学的意志。
与此同时,部分留学圈的奢靡之风也逐渐开始盛行,导致大众对于留学生的刻板印象逐步建立。
“有钱”、“不合群”、“国外混文凭”等刻板印象,逐渐成为了留学生的标签。
而当普通人也可以出国留学时,大众内心的落差感,以及东西文化之间出现的政治、经济矛盾,亦使得留学生越来越被国人所轻视。
自从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这一历史性事件之后,中美矛盾每一年都处于剑拔弩张的态势。
而留学生在这中间更加像是受“夹板气”的存在,经常能够在网络上看见一些“留学生不属于中国”的言论出现。
媒体在这其中起到的煽动性作用不可忽视。
几乎所有的平台都能看到类似的话题:
这一段时间前后,有相当数量的媒体为了冲热度,不惜污化留学生,利用信息差向大众展现出留学生“低素质”“无教养”“养尊处优”等等恶劣刻板印象。
一些本应该公正客观的官方媒体,竟然也编出“家乡建设你不在,万里投毒你最快”这样的煽动性论调。
媒体煽动的不仅仅是刻板印象,还有长存于大众心中郁结的情绪宣泄。
一种认为留学生高高在上、养尊处优;
一种认为留学生不过是混吃等死的群体。
无论是哪一种,都带着极度具有偏见的有色眼镜。
国外留学百万,回国月薪三千
大众舆论的导向,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很多留学生的心态。
很多名校毕业的留学生,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怪圈。
在国外面对高额的学费账单的时候,我们时常会反问自己:“我就业之后,能赚得回来这么多钱吗?”
网络上很多酸留学生的人,也经常会用这样的论调来进行攻击。
铺天盖地的媒体老虎,取代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将这种带有偏见的论调变为公认。
而越是这种失衡的心态,越容易出现在名校毕业生身上。因为走入社会天生带有名校的光环,他们天然便比其他人更容易吸引目光。
盯在他们身上的眼睛有多少,看笑话的人就有多少。
他们往往有着一定自尊心,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被赏识,去一家与自己不够匹配的公司。更严重的情况下,他们会出现害怕失败、恐惧尝试的怪圈当中。
但事实上,“留学生要赚多少才能回本”本身就是一条悖论。
留学生时常被提及的优势应当是语言水平,以及更深度的研究学习经历。
然而这些隶属于专业领域的硬核优势,却并不完全是留学生真正的优势所在。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西方绝大多数高校在教授课业的时候,更擅长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样举一反三的能力,才是留学生能够在职场当中脱颖而出的优势所在。
比如说新人刚进一个项目的初期,有些新人或许会对上司以及前辈的话言听计从,对方说什么做什么,很少会有强自主性。
如果遇到愿意耐心培养新人的前辈还好,如果一旦没有前辈引路,那么几乎丧失了工作目标,陷入了迷失当中。
而留学生在校期间,经常经历自主学习、自主复习的阶段。就连向教授询问课业问题,也必须要找OfficeTime才能实现。
所以绝大多数留学生,都在无助的困境中被锤炼了千百次,才终于养成了强自主性的习惯。
除了大厂之外,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绝对成熟完备的新人培养计划。在这种情况之下,自主性就是一件易于融入团队的方式。
除了自主性之外,很多国内毕业生最害怕的场合就是公开演讲。
而这样的场景对于留学生而言则是司空见惯的东西。
毕竟谁都经历过用最蹩脚的英文在公开场合演讲的萌新期,如今在大家面前展示PPT简直是信手拈来的操作。
另外,留学生善用搜索引擎的能力也被很多企业看中。
很多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基本都会使用全英文搜索引擎来寻找论文当中的论据,对于引用格式也有很长时间的磨练。所以每当职场当中出现了突发的小状况,经验和强大的搜索引擎使用能力,能让大多数留学生更快地看穿矛盾所在,并提供最佳的解决思路。
比起书本上的知识,企业或许会更偏爱这些利于新人融入团队的软实力。
真正深度体验过西方高校教育的留学生,往往具备极强的自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这些软实力,有时才是在职场上潜移默化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
文by容与
你感觉现在留学生整体就业局势好吗?
你自己在实习/找工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困境吗?
欢迎在评论区发布你的观点
别忘了点赞,在看,分享到朋友圈哟~
关注Panopath过来人
后台回复“观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