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问题已加入圆桌「向世界介绍中国」,更多留学故事,请关注圆桌>>>
镜像问题:在中国学生眼里,外国留学生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
相似问题:外国人眼中中国留学生是什么样的形象?
在豆瓣上看到的,侵删
95后:新中国留美男生时代
王逅逅的日记10天前
我遇到了这样一群95后,他们正在颠覆中国男生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
一.从什么时候开始,亚洲男生落到了美国大学食物链的底端?
我曾经在国内见到一个小时候移民去美国中部,后来又在百老汇当演员的中国男生。也许叫“男生”不太恰当,他三十多岁,高大帅气。我们聊起他在纽约百老汇演出的经历,他告诉我:到我去试镜的时候,发现给亚洲男人的角色非常少。只有三种。书呆子,餐馆老板和同性恋。这并不仅仅是给中国人的角色,而是整个亚洲人。在美国,你的一张中国人面孔代表着所有亚洲人,而不是你的国家。”
这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从高中到美国中部小城交流,到后来到美国读大学,也算是在各种各样的美国人群体里都待过一点,也跟很多非亚裔谈起亚洲人身份的话题。我发现,亚洲男生在美国的身份危机,的确要比女生强很多。
可是历史并不完全如此。在19世纪末清朝派出留美幼童的时候,曾经有当地人回忆:“在舞会的时候,白人女孩都愿意跟中国男生跳舞,在她们看来,这些留着长辫子,穿着长袍马褂,有着良好教养的男生非常吸引人。”的确,在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留学男生,似乎有着另外一种身份--有教养,有见识,吸引人,还是运动健将。在那个闭塞的年代,能够自费出国的中国男生,也都是家中精心栽培而且有强大财力支持,所以能够留下如此印象。直到1920年代,亚洲男人都被视为美国人的“敌人”,被看作是高深莫测的危险对象。比如那时美国电影中的傅满洲(FuManchu)或明无情(MingtheMerciless)。
但是到了8,90年代,中国的穷学生开始往美国奔去,并且无论如何也要留下来。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奔着数理化去的博士生,看到了去学工科的,去学计算机的大片人群。美国人对中国人“数学好,书呆子”的印象也慢慢开始形成,并被电视和电影僵化。甚至在十几年前,在美国的中国男生也几乎保持着一样的形象。直到——直到最近这两年,我忽然看到了很大的变化。
二.富二代?还是有着良好教育,自律能力和人生观的普通中产?
在一个秋日的下午,风已经开始有些萧索,钻着衣领。路上也差不多暗了。我在费城的住处门口见到了我的朋友Y,他“正好路过”,“正好有一个小时”。所以我俩决定去喝杯奶茶。
Y是南方人,在宾夕法尼亚州一所以学术著称的文理学院读大三。经常来费城,尤其是这个秋假,他几乎天天来。
“给你看啊,”他拿出手机来,约会AppTinder的界面上跳出来一个长发的白净亚洲妹子,“今天就是跟她约会。”
“不错啊,”我说,“那昨天呢?”
“昨天是这个。”Y嚼着嘴里的珍珠,给我看一个棕发的白人姑娘,“我们学校的,挺不错的。”
“前天呢?”我继续问。
“前天的不太好看,不给你看了。”Y笑着说。
Y不是一个开着跑车天天泡外国妞的富二代。他穿着沙滩裤,半旧的运动鞋,坐地铁进城来约会。他大概一米八,长得有点像都教授,英语非常好,也挺幽默。就是个以前我们会认为的“学霸型”的中国男生。只是,他如今不仅是学CS的学霸,还是个无国界的约会达人。
“黑人妹子你有没有约过?”我问他。
“我想啊!”Y说,“其实黑人妹子特别喜欢亚洲男生。有一次我去百货公司给我妈退东西,结账的黑人姑娘看着我就说:youaresohot!”
“那你呢?”
“唉,那时候年纪小,什么都不明白。我就红着脸说了一句‘youtoo’就跑走了。“
“那你现在打算怎么着?”我问。
“现在啊,你看我在Tinder上看到漂亮的黑人,我都不是’like’,我都是’superlike’。”
说Y花心也好,说他具有探险精神也好。一个重点高中出来到美国大学读书的中国男生,在以前的形象却从来不是这样的。在我出国读高三和上大一的那段时间(2009年左右),我见过的中国留美男生,大多都是每天泡图书馆,和在中国的女朋友异地恋,上完四年学学校里的人都还不怎么认识。可是由于我Gap了两年,再回学校读书的时候,忽然发现,诶,现在的94,95后的中国男生,却是完全另一种形象。
不说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就说那些在没什么多样性的美国城市读书的中国人吧。在我上大一的时候,我们学校唯一努力去融入美国大学文化的男生是一个江苏男生,E。由于身边没有任何中国男生跟他一样对于外来文化充满好奇心,E的努力在当时显得有些奇怪和用力过猛。他的白人室友曾笑着对我说,他看见E买来一本《100件白人喜欢的东西》的书。这让他觉得很搞笑。
但是E的确很努力。他学习很好,还拿着奖学金。但完全不愿意做8,90年代那种拿奖学金的中国大学霸。他想要在美国有地位,被人尊敬。他想要去了解不同的文化,想要走出图书馆。所以即使他是个挺瘦弱的南方男生,他还是参加了Rugbyteam。那会儿我记得很清楚的就是每天下午训练之前,E总是要用台湾腔叹一口气:天天在泥巴里撞!撞!撞!撞都要撞死了!
E还去所有的Party。运动队的party他也去,第二天要考试前一天晚上他也去。黑人联盟的Party他也去,韩国人的Party他也去。他非常努力地扩展自己的眼界,只是那个时候的他,做这一切都显得有些突兀,尤其是在中国男生全部都在图书馆和宿舍两点一线穿梭的时候,他就显得更加不合群。
但是当我今年从北京休学工作回学校之后,我忽然感觉到了一些变化——我的意大利室友有一次跟我说:你认识B吗?他也来自北京。他去年在学校的音乐剧上简直是太惊艳了!我真的被震住了!
B,北京人,在大学里主修心理学,平时在费城艾滋病防治协会做志愿者,每周还有好几个小时的音乐剧训练。他也不是个大家刻板印象中的从小养尊处优的富二代,只是在美国找到了自己爱的事情——表演。
除了表演,他还酷爱潜水,他在南美潜水,学习西班牙语,还拿到了潜水教练执照。这一切,却并不需要花很多钱。在物价低廉的墨西哥,你只需要说一口好西班牙语。
我忽然有种感觉,诶?95后的中国男生,是不是真的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过去和另一个时代的来临?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接触我们学校的大一大二学生,并且,在一个秋日的早晨,我和大学同学Sage,还有哥大的一个朋友,从纽约开了三个小时的车,去了康州的一所知名文理学院Wesleyan,去拜访了一下那里的中国男生。
为什么要去Wesleyan呢?提到中国大众(网易用户们)对于留学生的刻板印象,其实我自己之前也有一种刻板印象。这种印象来自于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跟很多中国男生的接触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MathLounge。是的,大部分中国男生英语没有女生好,家里也要求学能够挣钱的专业,所以就导致男生都扎着堆,一起做饭,一起dota,一起Chinatown。
但是这个夏天我在一个文理学院的论坛上见到了两个学弟,两个人都个子很高,西装革履,头发用发胶打理得整整齐齐,颇有一点公子哥儿的感觉。我第一感觉是,诶,这两个人是谁啊?
但是后来一交谈,发现两个人都来自康州一所非常好的文理学院Wesleyan,一个是我十一学校的学弟,一个来自人大附中。说话不紧不慢很有礼貌。说起他们在康州一个村里的文理学院,他们却说:我们都很喜欢维斯!
后来我在跟他们交流的时候慢慢发现——原来Wesleyan现在在读的中国男生都很有意思。有学校兄弟会里的第一个中国人,有康州跑的第一快的亚洲男生(他们开玩笑说他是从东莞被扫黄的时候出逃,练就了一身跑步技能),还有从初中开始弹电吉他的,经常在国内表演的摇滚小哥。每个人都有很鲜明的性格,跟中国人在一起玩,却也跟美国同学相处得很好。
而当我们三人到了维斯大学时,我们发现现实就是如此。我见到了大概6,7个中国男生(维斯大学一共就三千人,中国人并不多),他们每个人都很有意思,很与众不同。有些虽然只有大一大二,但是情商却很高,英语也非常流利(后来我发现,很多文理学院的大一大二男生已经都是如此),而在我们一起在学校里拍照的时候,他们经常碰见外国同学,也会停下来闲聊两句,拥抱一下。非常自然。而且他们在学校里似乎都很受欢迎,拍照的时候还有隔着十几米冲他们喊话开玩笑的同学们。
而在跟他们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大家几乎都是在国内上的高中,跟出国的大军一起来美国读本科。与我同去的哥大研究生妹子在与他们接触中不断摇头:研究生的中国男生真的跟这些男生太不一样了啊!就像是两个世界来的人一样!
我并不知道他们,还有我见过其他95后的男生的具体家庭背景。我只能说,95后的中国男生跟我之前认识的85后,90后留学生的差别非常大。后者也有富二代,但是不代表融入得更好。95后的中国男生融入得这么好,还是跟中国的发展有关。曾经有一个朋友跟我说过,在美国上本科的中国学生,在四年后跟在美国读研的中国学生的差异之大,应该是两倍的与美国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如今我看到这些97,98,甚至99年,00年出生的美国本科留学生或预科生,深感中国发展之快,导致他们的思想,和对于文化的平均接受度已经比六,七年前出国的学生有了非常大的一个跳跃。而这一点很明显的体现就是在留学男生身上。中国男生,其实跟任何一个国家的男生一样,都普遍比女生晚熟,要对于不同的东西更加有抵触心理,尤其是在美国这样一个亚洲人属于少数种族,而亚洲男生又面对着比女生更多的文化拒绝的时候,更容易缩进自己的洞穴里。
三.不猥琐,不封闭,不随便评判别人。
在我跟这群男生接触的时候,他们给了我这样的印象:不猥琐,不封闭,不随便评判别人。不止是他们,我接触到的其他95后,都有一种“打开了”的感觉。就是见到新东西,不害怕,也不抗拒。我的大学同学Sage,也是这次拍摄所穿袜子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个很高大的美国运动员,穿着时髦,如今在纽约SOHO有办公室,和他的哥哥一起做一个时髦的城市袜子品牌Ace&Everett。他25岁,比这些男生大出7,8岁。但当我们走进他们的宿舍的时候,大家纷纷伸出手来问好,完全不用我去介绍。这种友好并不是一种好奇,也不是一种刻意的好客。因为在我们拍摄前期打算换上袜子的时候,一个男生很自然得走到Sage旁边,用英文说:”我不想穿,我能不能不穿。“
这个情景其实让我印象深刻。一般的中国17,8岁学生,到了这种时候,即使不想,也不会直接到Sage这样一个人高马大的白人男生旁边直接说,估计也会跟身边中国朋友先说下。这种自信令我不禁点了点头。
“当然可以啊,”Sage笑了,“你就来当那个‘不穿袜子的男人’吧。”
而在谈恋爱方面,我也发现了这种自信的改变。
在与文首提到的把妹达人Y的交流中,他跟我分享了他曾经心里很过不去的一件事情。曾经他追美国妹子的时候,人家拒绝了他。就算是作为一个性格很开朗,三观很正的男孩子,他的第一个想法也是:她不喜欢我只是因为我是亚洲人。而他在路上看到一个亚洲妹子跟一个外国男人在一起的时候也会心理不平衡,但是慢慢他意识到,事实上他被拒绝并不是因为他是亚洲人,而是别人可能就对他没感觉。很多人把这个上升为一种民族主义,而忽略了在恋爱中,本来就是要看一种感觉的。也许她/他不喜欢你,并不是因为你是亚洲人。
Y说,他现在约会越来越多的女生,也发现了自己最喜欢的类型其实是印度姑娘。
拍摄完的第二天,我在纽约中央公园见到了我的学弟X,那个我最先见到的Wesleyan的学生,我在中央公园西那条大街上远远地看到他,他穿着一件有点嬉皮的花色毛衣,卡其裤,裤脚翻起,赤脚穿着一双布面Toms。天气有点冷,秋风吹过,他在风里打了个抖索。
“有点失策,”他说,“早知道今天这么冷就穿个外套了。”
我们穿过中央公园,从西向东走。X今年大三,在哥伦比亚交流。他跟Wesleyan的朋友们还保持着很紧密的联系。“我们都在微信群里说话”,他说。
X跟很多北京男生一样,爱踢球,打篮球,爱去音乐节。这些习惯他都带到了美国。讲到前段时间去的纽约摩登天空,他说:我以前真的没想到小野洋子有这么大的爆发力,她的演出真的超赞!我从此路人转粉了。
我跟X顺着ParkAvenue往下走。我说,你要不要去喝杯咖啡?他说,好。我们于是去了一个画廊,在咖啡馆点了东西。一切都很自然,完全不像在跟一个比自己小几岁的中国男生的交流。
后来回到了我们学校,也见到了一些年轻的学弟们,也许有些仍然只有17,8岁,还是很害羞。但是在跟他们聊天的过程中,我却觉得他们大多都在17,8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想法。
“你打算学什么呢?”我问我们学校一个大一的男生。他是西安人,皮肤黝黑,个子很高。
“我打算学历史,”他很小声但是坚定地说,“然后我打算去德国学习一个学期。“
“为什么是德国呢?”我问。
“我一直就对柏林墙倒下之后柏林的发展很感兴趣,“他说,”我打算去那里研究一下这个话题。“
“是嘛,”我开玩笑地说,“那好啊,有很多德国女生很喜欢中国男生的呢。”
“是吗!”他一下子眼睛放光,“学姐你说真的吗?”
另外一桌的男生也听见了,“我们也要去!”他们叫着,笑着跑过来,“不能让他一个人把便宜占尽吧。”
我看到的这群人,也许有人会反驳,他们都是文理学院的学生,而文理学院自然吸引比较喜爱人文艺术的学生。但这个情景是我五年前所没有看见的。我听见我的美国女朋友跟我说:那个演话剧的中国男生特别帅,我听见我其他的美国朋友说:那个中国男生,对,就是那个戴眼镜的,个子不高的,他特别幽默,而且是那种冷幽默。我很喜欢跟他在一起喝酒。这样的社会接受度比高的成绩实际上更能够让一个人的大学生活完整。
融入并不代表牺牲自己的个性。这也是我看到的这些年轻中国男生做的很好的一点。作为一个中国女生,我所感受到的美国社会对于亚洲女生的压力和对于亚洲男生的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我最开朗,最有趣的中国男生朋友,他们都会说:“的确是有无形的食物链的,就约会上来讲,我就在最底层。”这来自于长期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亚洲男性的一种刻意的描述。五年前,我在美国读书的男生朋友(还是在一所很自由,很政治正确的大学)曾经因为感觉到的社交压力而不逼迫自己去参加很多并不喜欢的运动,以此来交朋友(因为他也只有这样才能交朋友),更重要的是,在五,十年前,开朗的中国男生有一种“我需要跟其他中国人拉开距离”来证明自己的想法。而我所看到的这些95后,却并没有刻意隔离自己的同胞,因为大家似乎都站到了一个相对更加高的视角。现在,我看到年轻的中国男生去参加艺术活动,去组建乐队,搞电影,他们慢慢在走出美国的阴影,并在美国创造属于自己最真实的生活。
文末:
这次跟我一起拍摄的有哥伦比亚大学问道杂志的刘芮辰,还有我的Haverford大学同学,现在在纽约做DressSocks(
)公司的SageDisch。这次拍摄的袜子全部由Ace&Everrett赞助,他们的袜子全部在美国男卡罗莱纳州一家家庭工厂制作,设计也是由纽约设计师设计,深受每天必须西装革履只能在袜子和领带上玩花样的年轻纽约客喜爱。在Wesleyan拍摄的时候就有很多美国人驻足:CoolSocks!他们现在可以全球15美元邮递,是感恩节圣诞节送礼的好主意!
文:王逅逅(微信:missgogowang本文微信首发)
图:刘芮辰,王逅逅
友情赞助:Ace&Everrett
作者王逅逅
“HaverfordCollegeEnglishmajor/Architectureminor严肃的文学和不那么严肃的时尚新书《像她那么有范儿》全彩绘本购买地址:
对于美国文化的观察:《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高中赴美交流手记:《体验美国中学教育》:
instagram:missgogowang微信:missgogowang“我昨天遇到一个人,感觉他非常有意思,印象深刻。但后来就再也碰不上了,人生就是这样。”--王家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