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海口、广州两城均发布了放宽人才落户的政策,城市人才角力仍在继续。与此同时,1月16日周三,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邱小平表示,今年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834万人,同比增加了14万,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澎湃新闻(盘点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看在“人才新政”与“最难就业季”的双向牵引下,这三年“一流高校”毕业生到底更多的选择留本地还是赴一线城市就业?人才引进政策是否有真正留住人才?
近三年,京沪“一流高校”毕业生更少留本地
在中国指数研究院在2018年5月综合整理的城市人才新政预期效果综合评价体系下,一线城市的吸才能力仍然最强。除此之外,人才吸引力较强的应该是郑州、西安、合肥、长沙、成都、武汉等中西部核心城市,以及在一线城市经济辐射范围内的邻近城市,如天津、南京、杭州等。
实际上,受北京、上海落户难的影响,仅有广州高校更爱留在本地工作,更多京沪高校毕业生选择了离开一线城市就业。
“引人”城市的“一流高校”情况又如何?
从绝对值来讲,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郑州大学的2018年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位居前三,各自留在杭州、青岛、郑州的毕业生超过了半数。但是,沈阳、合肥、武汉虽有政策牵引但优质人才流失问题依旧严峻,留本地就业的“一流高校”毕业生大约在三成以内。
从变化幅度来看,合肥、西安和成都等城市的“一流高校”毕业生确实更多地选择留在本地就业,流向外地的人才略有减少。但是,另一方面,近三年的郑州大学、东南大学和南开大学本地就业率在大幅度下降,降幅已超过了10%。
“一流高校”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在各城市不断“发力出招”下,全国的人才流动格局有哪些改变呢?
“一流高校”毕业生去向的首选几乎都是本地,在被统计的37所高校中只有两所例外。华中科技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最爱去广东工作,其次才是湖北。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的心仪工作地前三名分别是生源人数较少的广东、北京和上海,第四名才是生源人数最多的黑龙江。
另外,从区域来看,也能看出各地区间的差距。东部“一流高校”毕业生的本地就业率一般都在40%以上;其中,上海的这一比例甚至在60%以上。中部与西部地区大致徘徊在30%至50%之间。而东北地区本地就业率基本上低于30%。
除了本地就业,高校人才其实还是更青睐东部地区和周边经济发展潜力更大的地区。2018年,近半数“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以广东为去向第二选择,约两成以北京为去向第二选择。受地理位置影响,有11所“一流高校”的省外就业毕业生更喜欢去邻近省份工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