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焦虑!北大清华本科生可落户,背后是24万人正在离开…

来源:雪球App,作者:金融八卦女,(2014至2017年,陆陆续续有超过24万人在上海这个城市里消失。到底是谁在离开上海?本文3489个字,大概9分钟读完。金融八卦女频道每日为你送上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精彩内容,欢迎置顶关注,八妹等你文:真叫卢俊?来源:真叫卢俊(左边ID右边:zhenji

上海焦虑!北大清华本科生可落户,背后是24万人正在离开…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来源:雪球App,作者:金融八卦女,(

  

2014至2017年,陆陆续续有超过24万人在上海这个城市里消失。到底是谁在离开上海?

  

本文3489个字,大概9分钟读完

  

金融八卦女频道每日为你送上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精彩内容,欢迎置顶关注,八妹等你

  

文:真叫卢俊?

  

来源:真叫卢俊(左边ID右边:zhenjiaolujun0426)

  

最近上海有个低调的消息引起我的注意,我相信有些朋友应该知道,上海的落户政策。

  

增加了一条很有趣的:北大清华的本科生可以落户上海了。

  

遥想前阵子二线城市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包括深圳和香港也同样如此,是否上海也要加入这场人流大战呢。

  

⊥87⊥

  

首先,我想或许很多人好奇,为啥让北大清华的落户,复旦浙大的生源难道资质不好么?

  

其实很简单,因为复旦浙大的本科生在上海太多了,北方的同学南下的概率不大,所以很显然,上海这个政策的落地很多还是在试探,试探一个政策到底可以为上海引入多少人,这样一个小举措不会犯错也容易调整。

  

很明显,上海在引入的态度上依然是小心翼翼。

  

但是奈何小心翼翼,也很显然的表达了一个姿态,上海现在比较需要年轻人,有钱有能力的很重要,但是活力才是这个城市最核心的部分。

  

因为过去的几年,上海失去的恰恰就是年轻人。

  

2017年外来常住人口为972.6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7.52万人。这不是刚开始的端倪,而是一股趋势,2014年上海的外来常驻人口是996.42万人,所以陆陆续续间,这三年有超过24万人在上海这个城市里消失。

  

到底是谁在离开上海?

  

⊥87⊥

  

不得不承认,年轻人对上海的依赖感已经很低了。

  

我有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老袁,前阵子突然约我吃饭,在一家烤肉店,他开口的第一句话是:我这次来上海的目的……

  

“慢着,来上海?你不是一直在上海么……”

  

“没有了,我去杭州有一阵子了,那里扶持区块链技术,我选择在那里创业了,来上海就是为了融资。”

  

我身边有一大堆这样的朋友,不论是创业还是高管,都不一定把一线城市当成唯一根据地,对于他们来说能否在一个城市买房不是关键,而是自己的事业是否得到施展。

  

在杭州、在重庆、在武汉有大量的产业扶持计划,优秀的人总是可以得到特别的重视。

  

关键是,对于创业来说,运营成本直线下滑,人力工资和办公成本都是大量的削减,这样真金白银的落差,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很难不心动。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大量的二线城市开启了大规模的抢人大战,从了我们从数字上看到的那些优惠政策,我还听过一个真实案例。

  

也是我一个朋友,他说要去武汉了,而且是举家迁移的那种,我问为什么,他除了说了那边的发展前景之外,还说了一句:那边帮他安排好了老婆的工作和小孩子的重点学校。

  

现在的二线城市越来越懂如何挖动一个人才了,从体制到公司都是如此。

  

一个人愿意改变,从来没有什么理所当然,都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上层层释放。

  

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信号已经提前在不少年轻人心中传播,微信后台有一个留言,把这样的信号表达的特别明显:

  

“我来上海就是奋斗个四五年,不买房也不求发大财,就为学习一个好本事,然后我就回老家赚钱,这里学到的东西,回去不妥妥的降维打击。别说房车和家庭,事业也妥妥的有了。”

  

是的,当二线城市吸引人才的信号持续产生,高中低不同层级的人才,都会不同程度的被分流。

  

上海依然是最好的平台,但很多时候和是否在这里扎根已经没有关系。

  

⊥8   

除了主动离开的,当然还有一些被动的,正如我们所见。

  

最近和一个朋友闲聊,是铁路局的,说今年过年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大量往上海开的火车,很多人都在苏州、南京、无锡这样的站点下车了,真正在上海下车的人比以往少了。

  

我问他什么意思?

  

他说:很有可能这些人过好年之后就不在上海上班了。

  

确实,上海如今正在进行这样的人口转移,过去两年上海执行力度最彻底的应该是拆违的力度,2017年的上海拆违指标五千万,拆违的力度之大我想很多地产人都有感受到,不少项目都受此牵连。

  

当然,拆违的核心在我眼里依然是低端产业链的转移,花鸟市场、建材市场、水产品市场……这样的专业市场越来越少,很多人会感慨会惆怅,但是事实正在发生。

  

未来的上海或许会更精致,这样的大卖场模式会越来越少,当然这些形式依然会存在,更有可能就是分布在上海的周边。

  

产业的转移,本质上就是伴随着人口的转移,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真正意义统计上的常驻人口,但是这样的趋势已经发生,未来会越来越明显。

  

⊥87⊥

  

还有一种方式在分流着年轻人,就是跨城居住变得越来越常态。

  

不瞒各位说,平时各位可能会看到,有些文章的最后会有署名三鱼的人,一个91年的小伙子,每天就是从苏州往返上海到公司上班。

  

我问他这样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的时候,他说上海高铁转地铁1个小时出头,往返路费50块。

  

这样的代价明显比在上海买套房的压力要小很多,从纯生活的角度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我刚入行的时候,昆山的项目一直在开发,当时项目定位的年轻客群在如今看来更像是形象噱头,前去买的都是投资客,一波一波的往里面涌。

  

但是我们把时间轴拉长,环沪居住的模式如今已经成为了现实。如今苏州的高铁同城化,昆山的公交同城化以及嘉兴的路网同城化都已经彻底完成,跨城工作与生活没有任何勉强的地方。

  

这一点在上海的属性特别明显,远超北京和深圳,这也是为什么长三角经济圈可以真正发挥能力的关键原因。

  

而且在年轻一代,城际间的隔阂越来越弱,跨城生活已经成为常态,对于他们来说是否拥有上海的居住证不是关键,是否是上海定义的常住人口也不是关键。

  

关键的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量密度的地方去工作去奋斗。

  

回顾历史,中国的年轻人是最能够在夹缝中生存的种群了,过去的一线城市压力再大,但总能提供一丝夹缝,比如深圳的城中村,比如上海的群租,比如重庆的六公里,还有大量一线城市的酒店式公寓。

  

现在一线城市这些夹缝没了,但是周边提供了这样的空间,这样的模式好不好不知道,但确实给了年轻人喘息的机会。

  

⊥87⊥

  

上海人本身也有选择离开的。

  

Sisi是标准的上海人,也是一个地产人,核心工种是收市场上核心地段的老房子,然后重新翻新装修,再卖出去,赚过程中间的差价。

  

一直顺风顺水,这一块的工作也稳定保持利润空间,我一直以为他会一直做下去,算是身边一个非常有钱的人。

  

大概在2017年9月份的时候,她给我发来一条微信:我准备出掉至少一半的中国房产,移民到比利时了。

  

我问为什么,她的回答倒是很直接。

  

“上海还会继续做一段时间,但是后面我们觉得房地产虽然还会涨,但是整个投资的周期会很长,贷款也不方便了,占用资金量会很大,不是像以前一样的很好赚了。所以为避免风险,还是抽离一部分资产。选比利时是因为这里教育资源特别好,比起来上海国际学校真是又贵又不好,完全没有性价比。”

  

真正在市场上用脚投票的人,对钱的态度是最敏感的,每一次选择都在测算着投入产出比,谈不上对错,只能说都在做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最近的人民币贬值也加速了一部分上海人去看海外地产,用贬值的货币购买相对保持的物业,这是精明的上海人正在寻觅的。

  

有人说,上海人应该是城市人口中最愿意移民的一个地方了,这个城市海纳百川,也创造了大量的有钱人,正是因为这样的特质,身边不少人都选择在国外定居生活。

  

当然sisi是准备彻底不回来的,更有一些人换了个身份,但是依然在上海工作和生活,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生活没有什么本质改变,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国外的身份在上海依然可以买房。

  

这样的政策也吸引不少人愿意出去,没有什么结婚与否的要求,也没有纳税必须多久的要求,老外就可以在上海买房。

  

这样的信息不对称,也促使不少人选择移民,曾经有一个笑话,两个人用流利的中文聊天对话之后,猛然发现互相之间都是非洲某个国家的居民身份,这样的黑色幽默折射的或许也是当下如此的趋势。

  

⊥8   

上海或许是目前姿态最高的一线城市,相比较如今深圳秒批的人才计划,上海不论是落户还是买房都对外地人保持很大的距离。

  

而这样的姿态,也在如今的人群中产生了化学反应。

  

不论如何我们都可以发现,在如今这样高压的环境里,每一群人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努力去奋斗。

  

我一直觉得人是最伟大的生物,一个人是适应环境,但是一群人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这个社会。

  

上海构建了非常完善的城市结构,金字塔顶端的三个元素:土地、资本和人都保持绝对的充沛。

  

但是这个金字塔需要的或许不是当下,而是永久,什么是永久,是底层源源不断澎湃动力去推动这个城市的发展。

  

而这一些都需要一个个有活力的个体用脚一步步走出来。

  

上海吸纳优秀毕业生或许就是这样的信号,这样的信号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上海的焦虑,毕竟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人口下滑,总归不是什么好事情。

  

—THE?END—

  

金融八卦女APP,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700万人的选择。点击阅读原文,这里有更大的视界,金融八卦女等你。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落户咨询2
最新资讯
落户咨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