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医改”成效获国家肯定: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动资源向基层倾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魏笑深圳报道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其中“深圳医改”因为成效明显获得督查激励,今年将获中央财政1000万元的补助资金,以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

“深圳医改”成效获国家肯定: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动资源向基层倾斜

落户深圳咨询二维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魏笑深圳报道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其中“深圳医改”因为成效明显获得督查激励,今年将获中央财政1000万元的补助资金,以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

  2021年,深圳继续夯实“顶天立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服务体系顶层设计。编制《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首次列入市级重点规划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

  同时,创新构建“两融合一协同”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以市属医院为主体组建区域医疗中心,以推动区属医疗卫生机构集团化运作为目标组建基层医疗集团,建立“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院办院管的社康管理体制为纽带,形成医院与社康机构融合发展的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医疗与预防融合发展的学科发展模式、全科与专科协同发展的分级诊疗方式。

  为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深圳成立政府卫生健康投入政策改革工作专班,完善有利于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府投入政策。制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优化“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医保基金结算方式。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该结算方式有利于基层医疗集团积极整合集团内的资源,主动将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居民健康倾斜,利于医院集团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居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医疗资源下沉

  在基层医疗服务保障方面,深圳出台政策措施和建设规范,推进基层医疗集团高质量发展。社康服务“扩容提质”,修订社康机构设置标准,布局建设社区医院,推动社康中心业务用房面积标准提升至1400平方米。2021年,全市新增社康机构91家,总数达833家,基层医疗集团完成总诊疗量的74.5%。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深圳社康机构以占全市12.7%的医务人员,完成了全市33.1%的门诊量,其中包括82.4%的高血压、73.6%的糖尿病的门诊量,全年共为2177万人次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深圳将继续加大社康中心建设。深圳市卫健委相关人士指出,在推动社康服务扩容提质方面,深圳将加大用房保障、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投入,推动社区医院、社康中心、社康站多层次发展,完善“15分钟健康服务圈”。现有社康机构833家、全科医生7518名,到2025年,可分别达到1000家、1万名以上。

  记者从深圳市卫健委获悉,深圳通过深化“三医联动”改革,优化医疗服务项目及打包收费政策,健全分级诊疗引导机制,切实为市民就医“减负降压”。

  为健全分级诊疗引导机制,深圳采取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基层首诊。例如扩大综合医疗保险参保人在社区就医的优惠范围,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8种疾病实行社区首诊打“5折”、签约家庭医生打“2折”的医保用药优惠政策,针灸、拔罐等71项中医类治疗项目以及中药纳入一档参保人社康“7折”范围,82.4%高血压、73.6%糖尿病诊疗在社康机构完成。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至134元。

  此外,深圳成立政府卫生健康投入政策改革工作专班,完善有利于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府投入政策。制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优化“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医保基金结算方式。

  何为“总额管理、结余留用”?据深圳市卫健委介绍,打个比方,医院集团签约管理的居民是100人。这100个人,按照去年的水平,社保局要支付1万块钱给医院集团,今年如果节约了,用了9千,那么这1千块钱就可以作为结余,留给集团使用。

  这意味着,医院集团各社康中心管辖的签约居民,生病越少,已经“到手”的医保基金支出就越少,而医保基金结余就越多,剩余这部分就会“奖励”给医院集团。在此激励下,医护人员会尽力让居民在社康中心就能看好病,并做足预防工作,让居民少生病。

  在医保的经济杠杆引导下,基层医疗集团将积极整合集团内的资源,主动将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居民健康倾斜。医院集团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从“治病挣钱”向“防病省钱”转变。

  “该改革主要解决了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努力的方向问题,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原来我们是看病越多越赚钱,现在是希望居民少得大病、重病,这样医保基金才会有结余,可用作对医护人员的奖励。”孙喜琢称。

  2021年6月,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在关于省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第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指出,开展省级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广东省选择深圳市罗湖区作为省级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并量身打造了《关于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支持人、财、物统一管理模式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促进分级诊疗建设,构建优质高效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以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2016年5月4日,深圳市人社局、深圳市卫计委和罗湖区政府三方联合印发《深圳市试点建立与分级诊疗相结合的医疗保险总额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在罗湖区试点开展“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目前罗湖推广“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支付方式,年度清算结余部分如何使用?孙喜琢表示,结余可用于四个方面,包括发展事业,购买医疗仪器设备,人员培训,以及人员激励。“因为前三项政府都给我们了,最后还是可以用发奖金激励医生。给谁呢?不是给看病的医生,而是给防病的医生,即家庭医生。”

  值得注意的是,孙喜琢表示,目前深圳所有医院集团都和市医保局签订了“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协议,但因为从2016年到现在还没有算这笔账,超出部分没有合理分担,结余部分也没有拿回来,所以可能也是政府提出优化“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医保基金结算方式的原因。

  孙喜琢认为这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推动罗湖医改。“罗湖医院集团自己算了一笔账,在2017年以前确实超了,但2017年以后没算账,所以也不清楚是否有结余,未来如能实现门诊共济改革,把账算清楚,就相当于把深圳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坐实了。”

  目前“没算账”的可能原因是“总额管理,结余留用”主要针对住院,而在区属医院中门诊占了很大比例,因为门诊部分没算进来,所以有一定困难。

  “原来是住院打包,其实还应把居民门诊、家庭病床一起打包给基层医疗集团对居民进行健康管理;如果居民的病能在门诊解决,不仅居民负担更轻,医保基金花费也能更少,这样改革也能更彻底。”孙喜琢称。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国务院曾印发《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建立健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将进一步减轻职工的医疗费用负担。

  深圳市医疗保障局曾对此表示,“门诊共济”是改进个人账户、完善职工医保门诊保障的一种做法。通过改进个人账户,将一小部分个人账户里的钱节约出来汇成基金池,建立“门诊共济”制度。未来,参保人在定点医院看病就医、在定点药店买药,都可以用这个基金池里的金额,看普通门诊也能像住院一样获得报销,报销比例高达50%以上,从而提高参保人的门诊保障水平,并规范个人账户的使用。

  在加快推进“三医联动”方面,深圳将原先9261项基本医疗服务价格目录大幅“瘦身”至7664项。同时,出台52个门诊特定病种政策,为3863名困难群众购买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基本医保参保人累计投保专属医疗险超21亿元。首次以地市牵头组织跨省联盟带量采购,预计节约采购费用17亿元。对221种国家谈判药品实施限价挂网采购,累计节省采购金额36.38亿元。

  高水平建设“再上台阶”

  近年来,深圳不断扩容优质医疗资源、大力建设医疗高地。

  2021年,深圳高水平建设再上“新台阶”。新增广东省高水平医院2家,总数达7家;新增三甲医院10家,总数达28家;新增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总数达16个;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进入复旦排行榜全国百强。成立深圳医学科学院(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分中心落户深圳。遴选首批卫生健康菁英人才349名,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31个,累计认定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1016名。制定《深圳市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2021-2025年)》,宝安区发布全国首个区县级中医药发展白皮书。

  据《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千人床位数达到4.5张,三甲医院达到30家,社康机构达到1000家以上,10家医院进入全国医院排行榜百强,争取建成20个国家级和100个省级重点学科。

  深圳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统筹推进85个医疗卫生新改扩建重点投资项目建设,中大七院二期、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二期、市第三儿童医院等项目开工建设,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期项目竣工,市妇幼保健院福强院区住院大楼投入使用,全年新增床位1086张,总床位数达到6.4万张。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陆续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公示。6月10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三甲”正式挂牌,该院也成为第一个首次评审就通过广东评审新标准的新建综合医院。至此,深圳三甲医院已达28家,医疗版图进一步扩容提质。

  三甲评审是医院办医水平的金字认证。要成为三甲医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新建医院,二是在原有的医院上进行升级。

  南医大深圳医院于2015年12月开业,是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首个落地名院项目,由深圳市政府和南方医科大学合作共建,是第一家服务深圳前海自贸区的市属公立医院。同时,它也是深圳西部区域医疗中心,国内发展最快的新建医院之一。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廖四照对此表示,在2014年深圳推行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后,该院就抢抓这一政策机遇,包括引进10个“三名工程”团队,推动多个学科为市重点培育学科;从国内外引进大批知名专家教授;大力培育高精尖特色技术,提高在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等。

  近些年,随着“三名工程”实施,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名医(名科)、名院和名诊所(名诊疗中心)先后落户深圳,优质医疗资源在此聚集,市民足不出深就可以看大病。

  6月12日,在建院五周年之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深圳市肿瘤医院)作为深圳唯一的肿瘤专科医院也晋身“三甲”。

  2017年以前,深圳每年新增肿瘤患者2万多例,因当时深圳没有肿瘤专科医院,患者大多只能去往北上广寻求帮助。自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扎根”深圳,5年该院助力实现患者从“大病就跑北上广”到“大病来深圳”的逆转。

  据深圳市卫健委数据,5年来深圳市本地医保患者占比54%;市外医保患者占比46%,而且在逐年增长;5年来门急诊量共计34.8万人次;出院患者8.7万人次;手术台数1.8万台;床位使用率超过80%。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深圳新医院较多,很多相关设备也“最新”。例如在6月12日的“三甲”揭牌中,深圳市肿瘤医院有两台放射治疗“神器”首次亮相。一是射波刀,这是广东省公立医院首台,全国不超过50台,治疗过程中,病人因为呼吸导致的肿瘤偏移,射线都能及时追踪到;二是TOMO,世界上唯一采用螺旋断层扫描方式治疗癌症的放射治疗设备,螺旋断层放疗系统(Tomotherapy,简称TOMO),能够全程动态监控癌细胞的变化,并和原来的治疗方案对比,及时修正剂量与分布。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落户咨询2
最新资讯
落户咨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