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父母后悔赴港生子 称愿放弃孩子香港户籍

对于18万“双非港童”而言,成长的烦恼将会很多CFP供图羊城晚报记者曾璇实习生文茜武丽魁“赴港产子”这个庞大产业,在高速运行的轨道上戛然刹车。4月26日,香港医院管理局大会讨论通过,2013年香港公立医院将停止接受非本地孕妇预约分娩;而香港私立医院明年起也停收“双非”孕妇分娩的消息,为

部分父母后悔赴港生子 称愿放弃孩子香港户籍

落户深圳咨询二维码  

  对于18万“双非港童”而言,成长的烦恼将会很多CFP供图

  羊城晚报记者曾璇

  实习生文茜武丽魁

  “赴港产子”这个庞大产业,在高速运行的轨道上戛然刹车。

  4月26日,香港医院管理局大会讨论通过,2013年香港公立医院将停止接受非本地孕妇预约分娩;而香港私立医院明年起也停收“双非”孕妇分娩的消息,为这个据说超过40亿元“净产值”的行业,敲响了“丧钟”。不少中介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在这一周陷入了“最后的疯狂”。

  一些计划赴港产子的“双非孕妇”也开始为最后的香港“出世纸”抓狂……

  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在香港采访了多个政府部门、走访了多家医院,接触了不少赴港生子的孕产妇,也通过网络采访了不少已经预约或者正在计划把孩子生在香港的“准双非港童”母亲,发现源于2001年“庄丰源案”、潮涌于“自游行”后、并在2011年到达“波峰”的这一轮“赴港产子”潮流,由于政策、意识、现实等多方面原因,经历了潮起、潮涌与潮退。

  涨退之间,18万“双非港童”将直面着身份与现实冲撞的尴尬,没有人知道,他们还要背负这样的名字多久,更没人知道,十数年后,这样的身份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人生路途……

  七嘴八舌

  搜狐网友“sohuwang”:即使宝宝因此取得香港“户籍”,但还是要在内地生活,今后回港发展必然面临巨大的社会、文化和节奏差异,难以适应,一定要谨慎对待,莫盲目跟风。

  腾讯网友“城角夕阳”:虽然以后让孩子在香港享受良好的教育是好事,但是在那边上学根本没人照顾,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而且孩子的未来要靠他们自己,内地出的人才不比香港少。

  凤凰网网友“常州燕笃俊”:如果“内地港仔”井喷,香港未来福利保障或会缩水,而内地社会保障和福利今后会大幅提升。费了半天劲,花了不少钱,到头来还不如待在内地,岂不白折腾?

  环球网网友:有如此多的人出境生育,只能说明内地的政策和待遇缺乏竞争力。如果能做到民众福利提高、人人机会均等,出境产子的人自然会减少。

  1赴港生子,无奈的跟风

  香港旺角,金轮大厦的一间小旅社里,林琼和丈夫再次清点各类所需文件。房间狭小,挺着大肚子的林琼只好坐在床上“发号施令”:“通行证、身份证、结婚证、户口簿,复印件各五份。”“写了宝宝名字的纸呢?”……林琼还将自己和丈夫名字的粤语用音标写在了一张纸上,“免得人家叫到名字,我们都不知道是在叫自己。”

  记者见到林琼的时候,她已过了预产期一天,但肚子还没有动静。除了将办证的各环节“踩了一次点”外,丈夫还陪着她在弥敦道上来来回回走,想用走多点路的方式“催产”。

  林琼和丈夫都是“北漂一族”,已有一个7岁的女儿。她不肯透露从事行业,只说“家里的情况可以允许我全职在家”。她在怀孕两个多月时曾经第一次赴港,“觉得香港好干净,第一印象很好”。这次她将在香港浸信会医院生孩子,九龙的几个办证点,他们都事前踩过点。他们只懂普通话,和窗口办事人员交流明显有困难,“但香港人素质很高,并没有因为我们是‘双非’就不耐烦或者歧视,他们把我们请进办公室,并请出懂普通话的工作人员,耐心跟我们讲解。”林琼说,这个经历,更让她觉得自己选择到香港生孩子的“折腾”没有错。

  不过,并非在哪里都那么顺利。林琼说自己坐地铁从来没人让座,过关、逛街时,确实听到一些用粤语讲的“骂人话”,虽然听不懂,看表情也知道对方很不友好。

  至于长远的打算,她并没有想太多:“反正在北京生也没有户口,不如到香港生。我们的圈子在北京,孩子肯定跟我们回去,不会占用香港的教育资源,更不可能生个小病还往香港跑。我不过是想让孩子未来可以多一种选择,这难道不是人之常情?”

  其实,像林琼这样的想法,在这一轮赴港生子潮中为数不少。当然,在“给孩子一张全球免签证护照”、“给孩子高素质学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参加内地高考低分录取”等迷惑性中介宣传下,很多人多了几分盲目与跟风。

  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香港变成一个有很大吸引力的产子“目的地”,如果相关的法例不作调整,赴港产子的热潮还会持续。

  而有学者指出,这种跟风后面,反映的是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也应该引起内地对于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建设、完善等各方面的反思,包括对于户籍制度、人口政策的适度调整。“如果一切如意,为什么要山长水远去别的地方生孩子?即使没有赴港产子潮,也会有去其他国家的产子潮。”

  2跨境上学,成长的烦恼

  据香港政府统计处资料,2006年“双非港童”突破万人;2006年至2011年,累积人数已达15.8万余人;加上2006年以前总共1.7万多名孩子,迄今为止,已有近18万“双非港童”。

  一方面,是赴港产子热潮正试图掀起最后一个“浪头”;另一方面,一些“双非港童”的父母却开始后悔。甚至有父母在网上宣称,要放弃孩子的香港户籍。

  这背后,固然有政策收紧因素,也开始浮现一些自觉选择。

  每周一至周五,早晨6时刚过,在深港跨境学童最为集中的深圳福田口岸出入境大厅前,挤满了排队的入港人群,其中相当多是背着书包的孩子。深圳人对这一幕早已见怪不怪。这样的“跨境学童”目前在深圳多达1.3万人。有人预计,随着这几年的赴港产子潮,估计在五六年后,“跨境学童”将步入高峰。

  “港籍宝宝”长成“跨境学童”,当初美好的“香港梦”如今引发出无数意料外的困惑。学位紧、上学远、融入难、沟通少……这些问题,今天使每一位“跨境学童”父母倍感忧虑,而明天,可能会困扰更多的“双非港童”及父母。

  跨境学童陈子欣(化名)的妈妈,说起自己的经历,颇有点“悔不当初”。“港人对内地孕妇的反感,在我进入产房生孩子的那刻我才察觉,助产士对我们的语气、态度都明显不一样。为了避免港人将来会歧视我们所生的‘双非港童’,在领取BB出世纸的表格中我特意填上香港拼音所发音的‘chan’,但姓氏还是跟随父母通行证上的中文拼音。”

  她发现港人其实对“双非港童”有歧视,媒体常报道有议员或者相关人士呼吁削减“双非港童”的福利。同时,她家庭内部也常因“一家两制”产生冲突,“老二每天要早早起床上学,看到哥哥可以睡久些,心里不平衡,就去吵醒哥哥,每天早上家里鸡犬不宁。这些还是小事,兄弟俩将来的文化交流及价值观都将不可避免的出现矛盾”。

  “如果要照顾老大,就意味着老二辛苦;如果想老二有个快乐童年,要随他在香港居住,就意味着我们一家四口要两地分居。”子欣妈妈说,“现在我才觉得当初赴港产子的决定是多么草率!将来遇到的问题可能会更棘手,我们也只能见招拆招了。

  采访中,不少家长表示,看过身边一些“跨境学童”家庭的实例后,都对赴港产子一事打起了“退堂鼓”,大家都在更新着自己对香港社会的认知。尤其是前段时间个别港人与内地游客发生不愉快事件后,他们更加忧虑“跨境学童”在成长过程中身份识别的问题。“去年港府派利是6000港币,新移民则没有同等待遇”。

  与此同时,“双非港童”如果生活在内地,还要面临交高额赞助费读书的成本,就算经济上可以负担,还有多次回港办理“回乡证”的麻烦。在网上可以看到,在一起交流的家长中,有人将“跨境学童”的成长比喻为“深度套牢”,并呼吁“三思而行”。

  3预约爆满,最后的疯狂

  “眼界网”是一家专注于“自助”赴港产子的网站,不少“双非港童”父母和准父母泡在里面与人分享各类“攻略”、信息。在该网站,可以看出今年1月至3月以来,赴港产子热一度“轻度退烧”,个中原因复杂。

  据分析,香港鉴于医疗资源紧张及民众反应强烈,而逐步“收缩名额”是首要因素。据了解,目前有四家公立医院已完全关上了“闸口”。如历史悠久的广华医院,不仅完全停止接受内地产妇,就连香港本地产妇据说也要“有资格”才能进入,一般须夫妻一方是香港公务员。而东区医院、伊利沙伯医院、玛丽医院和联合医院分享3000个名额,有关方面曾经明确表示,这是因为医院目前“有培训医生的需要”。

  不过,随着“叫停令”发布,“退烧”陡然转向“高烧”。一些孕妇如梦初醒般想赶搭“末班车”,给了一些中介公司“过把瘾就死”的捞钱机会。不少中介公司坐地起价,将原来三万至六万元的中介费升至八万至九万元,他们都号称保留了床位,还称能帮孕妇安排提前进行剖腹产,但实际情况如何令人生疑。

  记者在香港走访了多家公立与私家医院,发现今年的预约基本全部爆满。香港医管局也称,公立医院在今年余下时间接受非本地孕妇预约分娩的数额已满,4月26日起停止接受非本地孕妇预约在今年内分娩。一些私家医院同样已排至年尾,接受预约的电话很难打通,“打了一天电话,不断打,都没有打通”,网上,类似的抱怨比比皆是。在“眼界网”,“叫停令”发布前的4月23日还有人发帖“分享”成功预约预产期12月的床位;而“叫停令”发布后,再无此类“炫帖”。

  据了解,香港针对营利性的中介机构、无牌旅馆变身“月子公寓”等,加大了打击力度。香港民政事务总署牌照事务处总主任余德祥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该处仅在2月就开展了四次大规模针对性巡查和执法行动,巡查了142个处所,已掌握初步证据怀疑其中10个处所涉嫌提供短期住宿予内地来港产子的孕妇,而当中发现4名人士涉嫌违反居留条件。该4宗个案已实时转交警方跟进。牌照处现正全力处理搜获的证据,待确定有足够证据便会实时提出检控。

  香港市民得知政府的相关行动后,非常支持配合,投诉举报大幅上升,2月头半个月就有180宗,是2011年平均每月举报数量的六倍。余德祥同时强调,政府的行动并不是一阵风过的,即使在检控完也会跟踪回这些个案。

  据悉,香港公立和私家医院明年将停收“双非”孕妇,发假宣誓书及提供假证明者,最高将分别被判监7年及14年。

  4教养难题,未来的挑战

  据香港医院管理局向羊城晚报记者提供的数据,过去三年,“非符合资格人士”(双方皆非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包括冲关、冲急诊室的产妇,为人,占内地赴港产子总数人的三分之一弱。

  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她们不远千里、不惜万金赴港生子?

  相当多采访对象分析,香港的吸引力,不仅在于社会经济繁荣、物价收入比合理等方面,更重要的,是社会“软件”的成熟度与文明度。不少深圳市民表示,如果单纯从物质方面来看,深圳与香港的差距不会超过10年,甚至很可能10年后反超香港,但公民素质、社会福利、法治精神、民主进程等许多方面,“相差50年,可能还不止”。

  香港亚太研究所教授郑宏泰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2006年之前,来港产子的孕妇,多为来自广东、福建等香港邻近省份的工人、农民,他们一般通过在香港的近亲属接应赴港产子,彼时的目的多为生二胎。但近年来,内地赴港产子的群体已变身为教育、经济状况良好的“新中产”,他们看中的是香港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易与国际接轨的背景。

  2011年香港统计处调查显示,在希望孩子返港生活的“双非”家长中,有八成主因是香港教育制度较好,多选项下,有29%的人表示向往香港法制健全,还有两成“双非”家长表示,子女来港可享受较佳生活品质和医疗福利等,日后更可方便出国留学。

  这些都是香港出世纸的“含金量”之所在。为了这个如画饼充饥般的“将来的好处”,许多父母不辞劳苦、不惜万金,把孩子生在香港,却还来不及思考将来孩子是否能够“回归香港、融入香港”的问题。

  18万“双非港童”,除了生活在深圳求学于香港的万名“跨境学童”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奔波的辛苦外,多数孩子对自己的身份带来的利弊还没有明显意识。然而他们的父母,有幸庆、有后悔、有理直气壮、有倍感歧视……

  穗港两地合办的“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中心”主任梁秋莎指出,“双非”家庭比普通家庭遇到的困难多,随着“双非”儿童的成长,他们的生活、教育、身心健康等问题逐渐凸显。

  香港方面则对这种融入的困难性,有着更深的体会与预计。

  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总署总行政主任郑君任,负责“内地新来港定居人士支援服务”工作的开展,该署定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新来港人士需求,也会关注到“双非港童”的需求。如2011年,有65.6%的受访者表示遇到生活适应困难,其中,遇到语言困难的占25.6%;工作困难的高达52.4%;生活环境困难的达38.9%,需要入学协助的达15.3%。“受访者大部分是新来港定居人士,连他们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更何况‘双非港童’?”

  据了解,为帮助新来港人士更好融入香港,该署与一些NGO组织合作,举办一些培训班及活动,如露营、组织去迪斯尼儿童乐园等,让新来港人士可以在香港交上朋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署在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开展的活动,就受到了不少“双非港童”家庭与持单程证等待赴港家庭的欢迎。

  该署出版的“新来港定居人士服务指南”,分别用繁体字与简体字印制,在罗湖关口派发,1996年初版,今年已经出到第十六版了。序言是民政事务总署署长陈甘美华的一段致辞,开篇就是“我谨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你来港定居,加入香港这个大家庭”,让人读来倍感温暖。

  不过,香港政府部分公务员也承认,目前香港对十多万“双非港童”将来可能带来的公共设施与服务的挑战,还显得预计不足、应对不足。比如,前几年因人口生育低潮,香港不少中学招生不满,班级进行了压缩调整,还有不少学校北上招生,过几年可能又会“爆棚”,使得本港学生学位受限。

  可以设想,香港“出世纸”停发,将终结持续11年之久的赴港产子潮,一大群“双非港童”被推到了时代的沙滩上,晾晒于镁光灯下,父母为他们做出的选择,也许无法改变,但选择背后的思考,远未结束……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落户咨询2
最新资讯
落户咨询3